大家都知道,在抗美援朝战争中,韩军的战斗力普遍较弱。但如果硬要提到一个表现出色的部队,那就是韩军第六师。其师长金钟五,出生于忠清北道,1944年在日本中央大学法律系毕业后,加入了日本军队,经过短期训练后参加了太平洋战争。他在战斗中屡次立功,最终于1945年晋升为少尉。 日本投降后,金钟五回到韩国,报名参加了美军开设的军事英语学校,并顺利毕业。他迅速晋升,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从排长升为师长,指挥韩军第六师,负责春川一线的防守。 战争爆发前几天,金钟五凭借出色的战略眼光预判到,人民军很有可能会攻击春川。他立即命令全师整装待发,禁止休假。果然,战斗爆发后,人民军第二师果然向春川发起进攻。由于春川多山,人民军无法发挥坦克的优势,只能依靠步兵进攻。金钟五依托有利地形顽强抵抗,尽管人民军第2军军长金光侠中将调动了势如破竹的7师增援,但金钟五依然带领部队顽强突围,成功撤退。


五天后,彭德怀司令员在志愿军司令部查看地图,注意到韩军第六师的前进速度过快,决定在温井设伏,打一个歼灭战。根据韩军的动向,邓岳指挥前卫第354团在温井以北的丰下洞和富兴洞地区隐蔽,并构筑工事准备迎敌。 温井地形复杂,有利于伏击。东侧是起伏的山地,松林茂密,枯草丛生,便于部队隐蔽。西侧是20米宽的九龙江,对面是大山,东西两山之间的稻田开阔,适合部署埋伏。这一地形堪称志愿军的最佳伏击地点。 10月25日上午8时50分,温井方向的尘土飞扬,隐蔽在山林中的志愿军士兵立刻做好了准备。经过侦察,得知敌人约有一个营和一个炮兵分队,且大多数是车载步兵,还有12辆炮车在行进。最前面的尖兵毫无警觉,继续前进。 此时,志愿军面临两个选择:一是等待敌军前进,节节抗击,等到118师主力包围敌人;二是出击,设法通过伏击消灭敌人。经过快速决策,指挥员们决定采取第二种方案,以全团前卫插入敌后,形成包围圈,进行歼灭战。 不久后,韩军进入伏击圈。团指挥员迅速下令开火,机枪、步枪、手榴弹齐发,瞬间将敌人打得溃不成军。五分钟后,指挥部下令全线出击,第一营和第三营迅速扑上,志愿军打得出乎意料地顺利,几乎没有进行白刃战,敌人迅速溃败。离开伏击阵地后,战斗的任务变成了抓俘虏。 抓俘虏的过程比战斗更麻烦。韩军士兵听不懂汉语,不明白“缴枪不杀”的意思,纷纷藏匿起来。志愿军只能一个个将他们拖出藏身之处,费了不少力气。 这场伏击战从打响到基本结束,不到20分钟。由于敌人炮兵分队提前离开了埋伏圈,中午时分,邓岳调动353团进行夹击,成功歼灭了炮兵分队。 此战中,志愿军共击毙敌军325人,俘虏161人,缴获汽车38辆,榴弹炮12门,各种枪械163支。由于战斗结束得过于迅速,118师352团都未能参与其中。曾当过邓岳班长的352团团长罗绍福对未能参加战斗感到不满:“小邓,刚入伍时我可对你不薄,怎么现在当师长了不给我打仗?”邓岳笑着回答:“别急,今晚还会有一顿大餐等着你们。” 10月26日凌晨,40军118师和120师联合对韩军第六师第二团发起进攻,仅一个多小时,第二团的2200多名敌人全部被歼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