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东南亚市场的街头巷尾不再是清一色的丰田、本田,当美国关税大棒精准砸向日本汽车制造的命脉,全球汽车产业的权力天平正悄然倾斜。曾以“亚洲堡垒”自居的日系车企,如今在双重夹击下,被迫直面一场关乎生存的全球博弈。
垄断神话的崩塌
在印尼雅加达的拥堵车流中,中国电动车品牌的广告牌正取代日系混动车型的标识;泰国曼谷的4S店里,比亚迪Atto 3的订单量已超越丰田Corolla。
普华永道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以丰田、本田和日产为代表的日系车企在东南亚六大主要市场的份额已降至62%,而在2010年代,这一份额平均能保持在77%左右。
这个日系车企的“后花园”,正被中国车企以电动化、智能化为武器撕开缺口。
数据显示,2025年东南亚新能源车渗透率突破15%,而日系车企仅占其中不足三成。与此同时,在东南亚的新车市场上,中国品牌的占有率正在增加。

将东南亚6个主要国家2024年的中国品牌份额与2019年对比,有5个国家上升,以比亚迪为首,与此同时他们还借助纯电动汽车展开攻势,不断扩充产品矩阵。
面对中国品牌的强势进攻,深耕东南亚数十年的日系车企纷纷收缩战线。
日产汽车在曼谷郊区拥有两家装配厂,其计划在2025年9月前,关闭其中一家工厂的部分运营,并将生产整合到第二家工厂。
同样,本田也宣布到2025年停止泰国大城府工厂的生产,将其产能整合至公司在泰国的巴真府工厂。据悉,本田在泰国的产量已经从2019年的22.8万辆下调到2023年不到15万辆,但仍明显高于其不足10万辆的年销量。

其他日系品牌也面临相同的困境,铃木和斯巴鲁更是直接宣布退出泰国本土生产。
日本车企高层难掩焦虑,三菱汽车执行副总裁中村达夫甚至呼吁,日本车企应在东盟市场联手,以应对中国车企的竞争压力。
据数据显示,东南亚的新车市场规模达到每年350万辆,虽然只有美国的四分之一左右,但属于日系车企占市场份额首位、可以主导定价的“摇钱树”市场。目前,日本车企的市场份额持续下降,如果盈利能力降低,将影响到用于开发纯电动汽车等新一代汽车等的资金。
根据彭博社数据分析,从2019~2024年,日本汽车厂商在中国、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尼损失的市场份额是全球所有汽车厂商(按国别)之最。尤其是泰国和新加坡,日本汽车厂商在这5年间分别损失了12和18个百分点。

毫不夸张地讲,中国新能源汽车正在东南亚市场,向日系车企发起一场战略攻势。
曾担任日产泰国分公司总裁的拉梅什·纳拉辛汉直言,中国车企凭借灵活的价格策略快速扩大销量与份额,“这一趋势在东南亚各国市场都普遍可见”。
而日系车用半个世纪筑起的市场壁垒,正被新能源浪潮冲刷出裂痕。
日本车企在东南亚市场的失利,也正是因其在电动化战略上的摇摆不定,落后已然成事实。全球知名研究机构Counterpoint Research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电动汽车销量目前已占据了东南亚电动车市场75%的份额。
强势如丰田,也难以在东南亚电动车市场突破中国车企的防线。

更让日系车企压力山大的是,中国品牌正加快速度推动其在东南亚的本土战略,用产品在东南亚撕开一道口子后,以产业链出海扎根东南亚。
如今,东南亚汽车市场的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日系车企在这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在电动化浪潮中重新找回市场竞争力,成为日系车企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税阴影下的生存战
“美国关税的削减让日本的汽车制造商和汽车金融业得到暂时的‘解脱’。”
美国总统特朗普终于在9月签署的行政令将日本汽车的进口关税从27.5%降至15%,暂时缓解了日本汽车业的焦虑情绪。
然而即便降至15%,这一关税水平仍是特朗普上任前,美对日汽车关税的6倍,日本汽车制造商仍将承受明显损失。《日经亚洲评论》一项最新调查显示,超过80%的日本主要汽车零部件生产商已开始或正考虑将额外关税成本转嫁至消费者端。

“如果不大幅提高价格,长期来看是不可持续的。”
丰田汽车北美首席运营官马克·坦普林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面对新的汽车关税政策,汽车的可负担性已经是一个问题,进口关税“将使很多美国人买不起新车”。6月21日,丰田宣布从7月起,开始上调部分在美国销售车型的价格,平均涨幅为270美元。与此同时,旗下豪华品牌雷克萨斯的车型也将上调价格,平均涨幅为208美元。
在丰田涨价之前,斯巴鲁和三菱汽车已经宣布了在美国上调车型价格。只是限于规模,没有丰田这么强的杀伤力。三菱方面表示,其美国汽车价格将平均上调2.1%,同时会根据通货膨胀情况定期进行调整价格。
尽管本田、日产、马自达等日系品牌还未表态,但现在美国媒体普遍认为,随着丰田加入涨价大军,将带来更强的示范效应,未来将有更多品牌提价。

事实上,在全球汽车产业转型中本已处于不利地位的日系车,又遭遇特朗普关税政策的巨大冲击,双重夹击使得日系车企正经受巨大经营压力。和全球其他国家的车商相比,日系车企因过度依赖北美市场与单一技术路径,受贸易政策变化的影响更加显著。
而汽车关税政策的变化可能终结日系车在美国市场的好日子。
丰田5月初表示,公司业绩正在遭受汽车关税的严重冲击,仅4月和5月就将致公司本财年(2025年4月至2026年3月)营业利润减少1800亿日元(1日元约合0.05元人民币),预计本财年公司净利润将下降35%。
日产汽车公司5月13日发表财报说,在截至今年3月底的上一个财年,公司出现6700多亿日元净亏损。为重振经营,日产决定将全球裁员计划由此前的9000人扩展至2万人,并将全球整车工厂由17家缩减至10家。考虑到美国关税政策的不确定性,日产暂未发表本财年业绩预期。

此外,本田汽车公司近日公布的财报显示,2024财年公司营业利润下降12.2%。社长三部敏宏说,美国关税政策对公司影响非常大,且近期特朗普频繁调整政策,公司很难准确对业绩作出预测。就目前的情况来看,2025财年公司主营业务利润将大幅缩水,预计净利润将下降70%。
据日本媒体汇总,日本七大车商的主营业务本财年将因特朗普汽车关税损失共约2.7万亿日元利润。
不过必须守住——美国市场,日本车企在全球最后的堡垒。
目前在全球汽车市场中,日本车企销量可谓面临全面滑坡,除了上文中提到的东南亚市场之外,在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中国,面对中国品牌智能电动汽车的全面进攻,据乘联会数据显示,2024年日系车在华的市场份额已跌至11%,比四年前的巅峰时期下降了13个百分点。

在欧洲市场,日本车企早在上世纪60、70年代便遭到关税打压,并被迫于80年代在当地建厂生产,或是通过与欧洲车企联盟(如雷诺-日产-三菱联盟)进入当地市场。即便如此,在强势的本土车企面前,日系车企在欧洲的市场份额依然处于较低水平。
长期以来,美国则一直将日本汽车视为美日贸易不平衡问题的重要原因。在美国,不少人敌视日本车,认为日系车是将美国汽车产业逼入绝境的罪魁祸首。
为了守住堡垒,日系车企正进行多方向调整。
首先,加大在美投资和生产力度。

目前各大车商正积极采取对策,将一部分对美出口车型调整为在美国当地生产。本田和日产预计这种产能调配或减轻约三成关税损失。丰田宣布,向美国西弗吉尼亚州的工厂追加8800万美元投资,新建一条生产线,以加强混合动力车部件的本地化生产。
然后是调整新能源发展战略和加强供应链重组及合作。此外,日系车企还纷纷加大力度开拓美国之外的市场;在当地市场推进更彻底的本地化,提高市场竞争力;加强同业协作、甚至开展跨界合作,试图尽快跟上汽车产业电动化智能化步伐。
多位专家指出,在一定时期内,日系车企产业恐怕难以规避特朗普政府所推行的汽车关税政策。日系车企产业在电动化、智能化赛道上发力迟缓,多家企业进入经营困难期,如何熬过特朗普政府施加的汽车关税政策严冬,其实前景并不乐观。

而从东南亚到美国,日系车企正经历“双线溃败”。
与此同时,中国车企凭借电动化、智能化已经撕开多个市场,面对美国关税政策挤压利润空间,日系车企仍在转型中的摇摆不定,使其陷入“守成”与“突围”的两难。日系车企未来能否跳出传统框架,重构全球供应链并融入新生态,将决定其能否在下一轮产业洗牌中存活。
注:图片部分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