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最近跟美国做了一笔超大的买卖——答应给美国投3500亿美元,作为交换,美国把对韩国的关税从25%降到了15%。这钱可不是乱撒的,韩国可是有明确打算的,主要投在半导体、电动汽车、电池、造船这些特别关键的领域。
这3500亿美元啊,分成两大部分。2000亿是现金投资,另外1500亿专门用来搞造船合作。现金部分呢,会分年投,每年最多投200亿美元,这样就不会一下子对韩国的外汇市场冲击太大了。整个投资计划最晚要在2029年1月前定下来。造船那块呢,就由现代重工、三星重工这些韩国大企业牵头,帮美国升级船厂,还建海上风电的配套设施。

投资的重点特别明确,半导体是重中之重。三星和SK海力士都打算在美国建芯片厂,光是三星在德州的工厂,就要再追加250亿美元。电动汽车和电池领域也很热闹,现代汽车集团准备在美国投260亿美元,不仅搞汽车,还搞机器人等多个方向,还和LG新能源一起合资建电池厂,投资超过43亿美元。韩国那三大电池企业——三星SDI、LG和SK On,都已经宣布要在美国设15家电池厂,动作特别积极。
韩国为啥这么“大方”呢?其实背后是算了一笔精明的账:用投资换关税优惠。美国把关税降到15%后,韩国产品和日本产品在美国市场就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了。这对韩国汽车出口特别关键——去年对美汽车出口占了韩国汽车总出口的近一半呢,光是第三季度,现代和起亚交的关税就超过3万亿韩元了。
企业层面的计划也很具体:三星答应在得州投170亿美元建厂,现代在佐治亚州建电动汽车工厂就花了114亿美元,SK集团也规划了220亿美元的投资。
不过呢,这笔买卖对韩国来说也不是没有风险。韩国的经济体量只有日本的一半,外汇储备大概4160亿美元,还不到日本的三分之一。答应投同样规模的钱,韩国承受的流动性和汇率压力其实更大。另外,美国最近收紧了工人签证政策,甚至还突袭了现代汽车的电池厂,逮捕了数百名韩国工人,这也给投资落地带来了不少不确定性。
总的来说,韩国这笔3500亿美元的投资,既是应对美国关税压力的策略,也是在全球供应链重组中的主动出击。但用投资换市场这招到底好不好使,能不能既保住美国市场又不丢掉产业自主权,对韩国来说,还真是个不小的挑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