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美国最高法院将举行一场重要庭审,审理的是特朗普政府的全球关税政策。这件事的影响不小,有人甚至认为它可能会彻底改变美国的贸易格局。特朗普方面表现得相当冷静,还放话称自己会亲自到场旁听,并且表示:“我认为如果政策被推翻,我们的国家将遭遇巨大损失,经济可能会彻底崩溃。”

起初,大家可能觉得这只是一场普通的贸易官司,但很快发现,事情远比想象中复杂。表面上看,这只是一些企业和州政府在起诉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但其实这背后涉及到的是美国宪法的根本问题。简单来说,这场官司争论的焦点在于,“关税权应该由总统还是由国会来掌握”,这才是争议的核心。

原告是一群认为自己受损的企业和州政府,被告则是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特朗普政府主张,依靠《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来行使关税权,宣称“贸易逆差和毒品贩运是国家的紧急状态”,试图将这一权力掌握在行政部门手中。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法律其实从1977年就存在了,原本是为了应对国际危机,如制裁伊朗、朝鲜等,历史上很少用于贸易关税领域。而特朗普政府这样使用这个法律,显得相当激进。

白宫首席律师在法庭上直言不讳地说,司法系统不应干涉总统的外交判断,暗示总统做出的决策本身就是合法的。然而,司法系统并未接受这一观点。哥伦比亚特区巡回上诉法院迅速作出裁定,明确表示“总统并没有这个权力”,并指出关税权应该属于国会。此外,立法机构也开始行动,10月30日,参议院投票决定要终止关税,51票赞成,47票反对,竟然有4名共和党议员投了反对票。这4票显得特别关键,它们不仅仅是数字,更传达了一个信号:即便在共和党内,也有人对总统的过度权力感到担忧。

如今,最高法院的判决将决定美国未来几十年内,贸易权力将如何分配。这场争论关乎权力的分配,但更重要的是,这项关税政策已经对美国经济造成了极大损害。

关税政策的初衷是“保护本土产业”,但最终的结果却是伤害了美国自己的经济。普通美国家庭的负担越来越重,因为关税,他们每年得多花至少1000美元。这对低收入家庭来说尤其沉重,毕竟他们本来就花费大量预算在食品和日用品上。加州州长纽森也公开表示,这可能是“美国现代史上最大规模的增税”,他预计加州将损失数十亿美元。

企业的处境同样不容乐观。那些依赖进口原材料的制造商,成本大幅上涨。大企业或许还能勉强应对,但中小企业的压力却大得多,许多企业可能因此倒闭。2019年,美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因为关税多花了30亿美元,很多小型厂商因此破产。

从宏观角度来看,关税政策的影响更加严重。政策公布后的短短两天,美国股市就蒸发了6.6万亿美元。这不仅仅是数字上的波动,意味着市场信心的丧失。美联储主席鲍威尔也警告,如果关税政策没有得到妥善处理,可能会引发通胀,甚至中断全球供应链。民调显示,72%的人认为关税政策在短期内已经对美国经济造成了伤害,而55%的人直接反对这项政策。如此一来,原本宣称“保护本土产业”的关税政策,实际上却伤害了美国自己,成为了一把“对准自己人的经济武器”。

更麻烦的是,特朗普政府将这项关税政策与个人政治利益捆绑在一起,导致了更大的分裂。特朗普将这场案件视为“百年来最重要的辩论议题”,甚至暗示要亲自到最高法院旁听。显而易见,他试图通过这项政策塑造“对全球强硬”的形象,吸引特定选民的支持。他的政府成员也配合这一立场,称关税是“谈判的核心筹码”。然而,许多人看得出来,这远不止是政策上的选择,更像是特朗普在为自己的政治声望保驾护航。

这使得国内的裂痕愈发明显。参议院那4个倒戈的共和党议员,表明共和党内部对特朗普的关税政策产生了严重分歧。2019年,就有共和党议员提议限制总统的关税权,显然他们早就对总统在这方面的越权行为感到不安。而在国际上,美国的单边主义做法也让许多亲密盟友感到愤怒。2018年,欧盟就对美国的钢铝征收了25%的关税,加拿大也报复性地对美国的大豆、猪肉加征关税,结果美国的农业出口减少了12%。这些因素让美国在国际上的孤立感日益加重。

随着11月5日最高法院作出判决,这场关税风波不仅关乎关税政策本身,更是美国宪法、经济和政治三重危机的关键节点。如果特朗普所说的“经济会崩溃”成真,那么真正让美国经济崩溃的,可能不是取消关税,而是把国家机器当作个人工具,靠分裂代替合作,拿国家的长期利益去换取短期的政治好处。

不管最高法院的判决如何,这场关税风暴无论如何已经在美国的宪政、经济和政治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这一判决将成为历史的一个分水岭,美国究竟是回归制度制衡、开放合作的道路,还是继续在孤立和内耗中越陷越深,答案很快就会揭晓。

从整个事件来看,最直接的感受是:一个国家的政策,一旦过度与个人政治利益捆绑,最终受害的将永远是普通民众和国家的根基。这一点,无论在哪个国家,都是值得警惕的教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