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段时间,美国和印度之间的这出“大戏”,真是越来越有看头了。先把时间线理清楚,大家心里有数:
7月底的时候,白宫先扔了个行政令,给印度商品加了25%的关税;没过几天,8月6号又补了一刀,再追加25%。到了8月25号,美国国土安全部又发通知说,8月27号零点起,这新规定就正式生效了,而且范围写得清清楚楚——所有卖到美国的印度商品都算。这么一算,总共就是50%的关税,这力度在近些年里真不多见。
偏偏就在关税要落地的节骨眼上,德国《法兰克福汇报》爆出个猛料:特朗普最近至少给莫迪打了四次电话,结果全被莫迪拒接了。别说对方是美国总统,换谁遇上这种事,脸上都挂不住。更何况之前特朗普还在社交平台上,把印度和俄罗斯说成“死亡经济体”,这话一出口,印度那边的火气就更旺了。
莫迪这次硬气,真不是一时冲动,也不是装装样子。印度国内的情绪早就被点燃了,马尔巴特节上都能看到特朗普的人偶,还挂着反对关税的标语。这种情况下,谁要是敢站出来服软,谁就得背黑锅。莫迪在公开场合给小企业主、农民、搞养殖的人拍胸脯保证,说政府肯定会护住他们的利益,就算压力再大也不会退。
他的外长苏杰生说话更直接,说美国自己天天喊着“亲商”,现在倒怪别人正常做生意;要是不喜欢印度买的俄罗斯石油,还有炼出来的成品油,那就别买,没人逼着你。话虽然有点糙,但意思很清楚:你可以喊口号,可以加关税,但想让我跟着你的节奏走,没门。
这事表面看是关税问题,骨子里其实是地缘政治的博弈。美国给出的理由,说白了就是三条:觉得印度自己关税高,搞贸易壁垒;觉得印度买俄罗斯的石油太多,还把石油炼成品卖出去赚钱;另外,对印度跟美国的贸易顺差也不满意。这几条看着都像那么回事,但要是放到印度的实际情况里,就没那么简单了。
印度八成以上的原油都得靠进口,俄乌冲突之后,中东油价一直不稳定,俄罗斯那边给的石油有折扣,能把印度国内的油价压下来,这其实就是稳住了制造业和交通的成本。现在美国既要印度在对美出口端扛50%的关税,又要印度在能源进口端放弃便宜的俄油,两头夹击,哪家企业能顶得住啊?
那印度为啥敢不接特朗普的电话?这里面其实有几笔账,算起来不难懂。
第一笔是选票账。印度农业人口多,小微企业也多,这些人对价格、订单都特别敏感。要是真对美国全面开放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货物堆在仓库卖不出去、工人失业这些问题,会直接影响到农村和小镇的人。谁在这时候让步,支持率肯定先掉下去。
第二笔是能源账。俄罗斯石油的折扣不是假的,是真金白银能省下来的钱。这几年印度靠买俄油,把国内油价稳住了,通胀也稍微压下去一些。现在让印度说停就停,又没人给个能替代的方案,这不是故意为难人吗?
第三笔是面子账。被人当众贴上“死亡经济体”的标签,哪个国家领导人能不生气?外交讲究的是“体面”,你都把我说得这么难听了,我还马上接你电话,那我在国内怎么跟老百姓交代?
再看美国,打这一套关税组合拳,到底想干嘛?说白了就是两件事:一是把印度逼回谈判桌,让印度在农产品这些敏感领域开放市场;二是用关税压印度,让印度少跟俄罗斯做能源生意,把这条线掐得细一点。算盘是这么打,但真要见效,没那么容易。印度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美国盟友,它一直强调“战略自主”——参加四方安全对话,但不愿当别人的小弟;让它选边站,它更愿意两边都留条路。这就决定了,想靠关税逼印度立刻让步,很难。
有人问,印度扛不扛得住50%的关税?说实话,短时间内肯定不好受,这点我不回避。对美出口占印度总出口的份额不小,差不多五分之一。而且印度出口的东西里,中低端商品多,利润本来就薄,靠的就是价格优势竞争。关税一加,价格优势没了,麻烦就来了。有分析人士估算过,印度的经济增速可能会被拉低0.4到0.8个百分点。这个跌幅不算致命,但肯定够疼——订单会跑到别的国家,工厂会更紧张,年轻人找工作也会更难。但大家别着急下结论说“印度肯定会认输”,莫迪团队肯定会想办法,哪怕一点一点地缓解压力。
那办法在哪儿呢?
第一,分散出口市场。多往中东、拉美、非洲这些地方拓展,哪个地方能接住印度的货,就往哪送。能把对美国的依赖降一点是一点。
第二,处理对华关系。能谈的就谈,把经贸和边境问题分开处理。莫迪去天津参加上合组织会议,这个动作本身就说明问题了:印度不会只把大门对一个方向开。
第三,争取技术层面的豁免。列个清单,分行业谈,设个过渡期,不指望一步到位,先争取留个口子。其实美国也懂这套,真到执行的时候,通常都会留几个小窗户,方便两边之后再坐下来聊。
但也别把印度想得太轻松。它的制造业还在往上爬,高端装备、核心零部件、材料体系这些,都需要时间和投资。想一下子跳到高附加值产业不现实;留在低附加值领域,光靠人工成本也保不住优势。这么一夹,中间这层最难受。关税一上来,低端货不便宜了,中端货成本涨了,高端货又还没做起来,企业的日子肯定不好过。这时候就需要政府有针对性地帮一把——比如抓住医药化工、汽车零部件、通用设备、光伏辅材这些已经有苗头的行业,给政策、给土地、给物流支持,别想着面面俱到,挑几个能打的领域先做起来。
很多人问,中印关系会不会在这时候变暖和?我觉得会有一点松动,但不是翻天覆地的那种,是务实的调整。经贸的门打开一条缝,边境问题继续管控,分开处理——这样印度面对美国的时候,手里的筹码会更多一些。美国当然也能看到这一点,所以中印之间的关系变化,也会成为接下来美印谈判里的一条隐藏线索。
再往远了看,这次关税风波,肯定不是美印之间的最后一次较量,后面还有技术管制、数字贸易、供应链安全、军购合作、联合军演这些事,一件接一件。这些都是谈判的筹码,今天用这个,明天换那个。判断谁输谁赢,不能看网上谁的话说得更狠,而是要看一两年后:印度的制造业占比有没有上去?就业有没有稳住?能源供应有没有更安全?美国的供应链有没有更稳?物价有没有压住?在亚太的布局有没有更扎实?要是这些指标都没改善,那这场关税仗,就算嘴上赢了,实际还是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