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看欧盟平时对中国爱搭不理,这次却有点坐不住了。
联大之前特朗普突然宣布对欧洲商品“网开一面”,把原本要抬高的关税说降就降,另一边,欧盟这头刚松口气,转身就发现,美国嘴上说合作,手底下还是那一套“你听我的我就给糖,不听的就打板子”。
于是,原本在对华态度上一直咬得很紧的欧盟,不声不响地调整了方向,悄悄对中国递了个“橄榄枝”,大家都看到了冯德莱恩在联合国大会上的那场会晤,态度比以前温和多了,话说得也比往常圆滑不少。
这位曾经对中国没有好感的欧盟掌门人,怎么突然就转向了?其实一点也不复杂——经历了这几轮“被美国整”的过程,欧盟终于意识到:把希望全押在华盛顿,未必是聪明的选择。
特朗普“松口”,欧盟“上套”
一开始,欧盟还真以为美国要跟他们好好合作。
特朗普放宽关税标准,明面上是要缓和关系,但细看条款,欧盟这边得先配合不少“附加要求”才行,比如要放宽对美国企业的市场准入,还得在一些全球议题上“站队”支持美国立场,说白了,表面是给好处,实则是设条件。
更要命的是,这份所谓的“优惠”迟迟没落实,欧盟企业那边都等着美国正式生效的文件,可白宫这边拖一天算一天,到最后,欧洲不少大企业发现,自己该交的税一分没少,之前的承诺,像写在沙滩上的字,风一吹就没影了。
这种感觉就像你刚刚答应跟人合作,结果发现对方只是想让你听话,真要兑现承诺的时候却找各种理由打太极,欧盟自然不乐意了,尤其是法国、德国这些经济体大的国家,内部怨气开始堆积。
欧盟内部火气冲天,再也不想“跟着跑”
一直以来,欧盟在很多国际大事上都被看作是“美国的跟随者”,但这次被晾在一边的感觉,让很多欧盟国家意识到:再这么跟着跑下去,最后吃亏的可能是自己。
尤其是这几年,美国说变就变的风格让欧洲人心惊胆战,今天说要合作,明天就翻脸开打,后天可能连电话都不接,这样的“盟友”,让人心里越来越没底。
所以这次,冯德莱恩干脆自己做主,搞起了“战略调整”,不再一味听美国的,开始试着拉近和中国的关系,这个变化,不只是她个人的决定,更是欧盟在现实压力下做出的集体选择。
冯德莱恩“变脸”,不是突发奇想
很多人看到冯德莱恩和中方见面时满脸笑容,都会感到诧异,毕竟前脚她还在欧洲场合批评中国,后脚就坐下来谈合作,这落差确实不小。
但真要说起来,这种转变一点也不突然。
在联大,特朗普的发言把中欧都拉进浑水,暗示他们也该“站好队”,这种说法,无形中把欧盟放在了一个很尴尬的位置——要么听话配合美国的节奏,要么就得自己想办法找出路。
冯德莱恩显然不想再被动应付,她在会后表态说,欧盟会坚持“独立决定”,不接受任何第三方的施压,这话虽然说得轻巧,实际却传递出一个明确信号:咱不再什么都听美国的了,该找别的合作对象的时候,就得主动出击。
中国成了“备胎”?其实更像是“新拍档”
说冯德莱恩对中国“扭转态度”,很多人第一反应是:那是不是欧盟现在没得选了,只能靠中国?但这话说得也太窄。
其实,中欧之间本来就有不少合作空间,只是之前被一些政治上的杂音搅得有点尴尬,这次欧盟主动“靠近”,与其说是“没办法”,不如说是终于开始从利益出发,重新审视彼此的关系。
冯德莱恩在会谈中提出,希望双方在经济、环保方面加强沟通,这些领域,恰恰就是中欧都在发力的方向,换句话说,合作有基础,也有互补性,只要双方愿意坐下来谈,空间并不小。
更重要的是,这回她没再提让中国“站队”俄乌冲突,也没像以前那样逼着中方选边站,这种语气上的转变,其实更反映出欧盟在经历了几轮“被摆一道”之后,开始明白:一味地跟着美国喊口号,解决不了实际问题。
欧盟这步棋,是“认清现实”后的主动调整
从表面看,冯德莱恩的政策转变像是一种退让,但从长远来看,这其实是欧盟在国际舞台上想要“长大成人”的表现。
之前跟着美国走,是因为觉得美国“靠得住”;现在之所以开始找中国谈,是因为现实证明,靠别人不如靠自己,想要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站得稳,就得多条腿走路,多搭几条船,不能老盯着一方。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欧盟会马上和中国“亲密无间”,但至少他们已经开始尝试走出惯性思维,去寻找更符合自身利益的合作路径,这种转变,对于中欧关系来说,是个不小的契机。
中欧关系的春天来了吗?还得看后劲
冯德莱恩这次联大会面,让人看到中欧关系的新可能,但想要把这份“可能”变成“成果”,还得看后续动作。
首先,欧盟不同国家都有自己的小心思,有的想多合作,有的还在观望,甚至还有的担心被美国“穿小鞋”,这种矛盾如果解决不好,很容易让刚刚好转的关系又陷入停滞。
其次,美国那边肯定不会坐视不理,一旦发现欧盟和中国走得太近,说不定又会抛出新的“诱饵”或者“威胁”,欧盟能不能顶住压力,坚定自己的节奏,也是一大考验。
最后,中欧之间虽然互有需求,但合作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从高层表态到实际落实,中间还得穿过一堆程序、法规和不同意见,要真想让这份关系走得更远,还得一步步扎实推进。
合作不是一厢情愿,成事靠的是彼此信任
冯德莱恩的“回头看”,确实让人眼前一亮,但国际关系从来就不是靠几句好话就能搞定的,中欧之间能不能真正走出一条新路,关键还得看双方是不是真的把对方当成“伙伴”,而不是“工具”。
对中国来说,这次是个好机会,但也要保持清醒,别光看别人说得好听,更要看他做得实不实,合作要讲诚意,更要讲行动,对欧盟来说,想要真正实现“战略自主”,就得拿出点“主心骨”,别总是看别人脸色行事。
说到底,世界正在变,谁都不能再指望靠一个国家就能解决所有问题,多交朋友,少树敌,才是走得远的正道。
冯德莱恩这次“靠近中国”,不是什么偶然,也不是“变脸”,而是形势所迫、利益为先,这一步迈出去,能不能走稳走远,就看接下来谁更真诚,谁更靠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