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0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恐吓重启关税大战,宣布自11月1日起对所有中国进口商品加征100%关税,并宣称已没有必要在本月底与中方高层会面。那么,特朗普为何如此暴跳如雷?难道美方真想掀翻谈判桌吗?
实际上,这场看似来势汹汹的关税攻势,实则却是虚张声势。中方则凭借战略定力与多维布局,已提前锁定胜局。观察美方近期的系列动作可以发现,特朗普政府在APEC峰会前突然发难存在明显的战略意图。九月底,美国商务部推出针对中国半导体产业的"连坐式"制裁新规,将管制范围扩大到中资企业的关联公司,预计将波及3000余家中资企业。这种扩大化的技术封锁,显然是为接下来的中美谈判增加筹码,试图以此逼迫中国在谈判中作出让步。
面对美方的挑衅,中国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反制效率与精准度。国庆假期结束后的首个工作日,中国商务部就连续发布六份公告,宣布对稀土物项、技术设备及锂电池等关键领域实施出口管制。这些措施具有三个显著特征:一是法律依据充分,全部援引《出口管制法》等国内法规,并严格对标WTO规则;二是打击精准,稀土管制直指美国军工和半导体产业的命门;三是范围空前,首次将中国技术在海外衍生的稀土产品纳入管制,彻底堵死规避漏洞。
更引人注目的是,中国同步将参与对台军售的十余家美国企业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并对停泊中国港口的美国船舶征收特别港务费,形成多维度反击态势。特朗普之所以会暴跳如雷,显然是因为中方直接打到了美方的七寸,其扬言对华加征100%的关税,则说明美方已经黔驴技穷,无牌可打了。而特朗普刚发出重启关税大战的威胁不到3 分钟,美股即蒸发1.65万亿美元,标普500创4月以来最大跌幅。市场用脚投票,宣告“特朗普式贸易战”已不再被投资者信任,而中方基于多年的贸易战则掌握了战略主动权,并提前就锁定了中美博弈的胜局。
当前,中美博弈呈现三个显著特征:首先是规则话语权的转移。中国所有反制措施均严格遵循国际规则,而美国则屡屡背信弃义破坏现有的国际规则,这种反差正在重塑全球治理格局。其次是产业链控制力的逆转。中国对稀土技术的"全球管辖"式管制,标志着从被动防御转向主动塑造全球供应链的新阶段。最后是经济韧性的分化,中国通过构建"多元防火墙",外贸结构已经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对美出口占比从2018年19%降至2025年12%,RCEP 成员国贸易额占比突破30%。内需市场的崛起更提供缓冲,2025年上半年消费对GDP贡献率达高达68.8%,即便失去部分美国市场,经济增长仍远超预期。
对于美国来说,关税战的不再是“伤敌八百自损一千”,而是慢性自杀。美国超市日用品60%依赖中国供应链,加征100%关税将导致服装、家电价格翻倍。2025年美国通胀率刚从6.2%降至3.8%,此举可能使其重回5%以上。同时,美方对关键软件出口管制等于自断财路”,美企将面临生存危机。此外,美国国债已突破36万亿美元,债务利息支出已经超过军费,并形成“借旧换新”的恶性循环。
有观点指出,特朗普的关税威胁更像是一场精心设计的谈判前戏。历史经验表明,中美经贸争端已形成"施压-反制-谈判"的循环模式,边打边谈已成为常态。2025年4月的关税战导致美股蒸发4万亿美元,最终促成5月的日内瓦共识;8月的斯德哥尔摩会谈又在关税暂停中取得进展。此次特朗普故技重施,本质上仍是"极限施压"策略的延续,但中国通过快速精准的反制明确立下规矩。特朗普在威胁加税后又改口称"没有取消与中方的会晤",这种自说自话恰恰暴露了其色厉内荏的“纸老虎”本质。
反观中国,手握稀土,市场,制造三大王牌,反制措施合法合规。同时,中方还有多张王牌未出,包括7600多亿美债的抛售空间。美国则正面临通胀加剧、债务危机、产业空心化,供应链断链等多重危机。正如高志凯教授所言:"中国在没有美国的时候已经生活了五千年,现在准备在没有美国的情况下再生活五千年。"这句话生动诠释了中国在长期博弈中的战略定力。当“特朗普式贸易战”从"伤敌八百自损一千"演变为美国的"慢性自杀"时,胜负的天平已然明朗。在就此而言,中方不仅已经提前锁定了胜局,更正在重新定义全球经济治理的未来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