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价冲破 1200 元 / 克,金店挤满了人。但很多人搞混了:饰品金≠投资金,二者差着 “真金白银” 的溢价。
投资金条的溢价只占 3%-8%,基本跟着上海黄金现货价(目前 998.3 元 / 克)走,以后回购也方便。但金饰不一样,品牌、工艺全算在价格里,溢价能到 25%-40%。比如周大福 1247 元 / 克的金饰,光溢价就比投资金贵出 200 多块 / 克。
简单说:想戴、想送礼,买金饰;想保值增值,选金条或黄金 ETF。别抱着 “买金饰能赚钱” 的念头,不然先踩第一个坑。
现在金店主推的 “一口价” 金饰,是投诉重灾区。看似方便,实则全是套路:
1. 克重模糊,单价虚高
商家只讲 “工艺好”“款式新”,绝口不提克重。河南王女士花 9000 多买的戒指耳环,算下来要 1400 元 / 克,比当天市场价高 300 块。更狠的是,质保单上都不写重量,回家想算都没法算。
这些大多是 5D、3D 硬金工艺,看着大其实克重轻,商家就是靠 “模糊克重” 把溢价抬上天。
2. 回收时 “打骨折”
买时按件算,卖时按克算。安徽黄女士被诱导买了 “一口价” 金饰,后来想变现才发现,3000 块买的饰品实际只有 2 克多,回收价还不到 2000 块。商家早把规则藏好了:“一口价” 不按克卖,但回收只认克重。
避坑招:不管店员怎么绕,先问 “这一件多少克”。不告知克重、不写进质保单的,扭头就走。
家里有旧金想换新款?这坑更深,商家的套路能绕晕人:
1. 旧金 “折价”,新金 “加价”
辽宁许女士拿 7.55 克旧金去换,店员说 “旧金按回收价算亏了,换新款更划算”。结果换了 3.44 克项链 + 2.7 克吊坠,旧金全被收走,新金克重少了 1.4 克,还补了钱。
商家会把旧金价格压得很低,再推荐 “一口价” 新金,一折价一加价,你不知不觉就亏了克重。
2. 暗藏 “损耗费”“工费”
就算换按克算的新金,也躲不过额外收费。有的收 10%-20% 的 “损耗费”,7 克旧金直接扣掉 1 克;有的工费翻倍,美其名曰 “新款工艺费高”。算下来,换一次至少亏几百。
避坑招:先问清旧金计价方式、是否收损耗费,再算新金总克重。必须保证 “新金克重≥旧金克重”,且额外支出不超过新金总价的 5%。
除了计价套路,这些细节也能坑你:
1. “足金”≠“纯金”
现在国标早不叫 “千足金” 了,统一叫 “足金”,只要达到 99.9% 就合规。别被 “万足金” 宣传忽悠多花钱,实际价值没差。
2. 镶嵌金饰,“金少石差”
带宝石的金饰,商家会把宝石价格算进金价里。但这些大多是廉价锆石,不值钱,金重还特别轻,保值性最差。
1、优先选 “按克计价”:明码标价,克重、工费写清楚,心里有底。
2、保留所有凭证:质保单、发票、吊牌一个都不能少,尤其要注明 “克重”“成色”,维权时才有证据。
3、别听 “短期涨价” 忽悠:金饰溢价高,就算金价涨 10%,你的金饰可能还没回本。
金价涨得再凶,金饰本质还是消费品。买之前想清楚:是为了戴得开心,还是为了保值。想明白这点,大部分坑都能避开。毕竟花的是真金白银,别让商家的套路,毁了你的购金好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