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一架刚出阁的歼轰7战机般,带着三副圆滚滚的副油箱,像一位出门远行的饱经大地之苦的老旅人般,缓缓地滑过了跑道。而它身旁的歼16却轻装上阵,仅凭机内燃油就能执行远程打击任务。

这不是简单的颜值差异,而是航空工业跨越式发展的真实写照。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世界各军事强国都在大力发展战斗轰炸机。我国的歼轰7“飞豹”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作为海军航空兵主导的项目,歼轰7基本型在1998年定型,随后批量装备部队。
歼轰7A战机最大起飞重量28-29吨,拥有11个挂点,其中5个是能挂重型弹药的重载挂点。但有个绕不开的短板——机内燃油储备不足。
官方未公布具体数据,但国外媒体推测歼轰7A机内燃油量约为6.5吨,与美国F-15、FA-18系列战机相当。这个油量执行远程打击任务根本不够用,只能靠挂载副油箱来弥补。

歼轰7A挂载三个副油箱时,作战半径能达到1650公里,但代价是重载挂点只剩2个可用。如果想挂载5个重型弹药,就没地方带副油箱,航程又会大幅缩水。
这种“要航程就不能要弹药,要弹药就不能要航程”的二选一困境,一直伴随着歼轰7的服役生涯。
2011年10月17日,歼16在沈阳首飞成功,标志着中国多用途战斗机迎来全新里程碑。这款重型双座四代半战机,在各个方面实现了对歼轰7的跨越式提升。
歼16最大优势之一就是机内燃油量。数据显示,其机内燃油储备达到9吨以上,作战半径约1500公里,不用挂任何副油箱就能执行远程打击任务。

歼16拥有12个武器挂点,其中6个是重载挂点,最大载弹量高达12吨,相当于一架中型轰炸机的载弹水平。
这意味着歼16可以同时挂满反舰导弹、对地精确制导炸弹,还能保证1500公里的作战半径,彻底告别了歼轰7的二选一困境。
歼16装备了自动电子扫描有源相控阵雷达,可同时识别并攻击多个目标。这套系统与霹雳-10、霹雳-15等先进空空导弹结合,让歼16在空战中对大部分三代机形成压倒性优势。
歼20隐身战机固然先进,但它专精于空中优势能力。歼16的定位完全不同,它是一个真正的多面手。

空中格斗方面,歼16具备超视距空战能力,强大的雷达配合先进空空导弹,使其在制空作战中不逊色于专用空优战机。多次空军对抗演习中,歼16对阵歼10等机型都取得了出色战绩。
对地打击方面,歼16可以携带多种精确制导炸弹,包括雷霆2激光制导炸弹、雷石6滑翔炸弹等,对地面目标实施精确打击。其高达12吨的载弹量,远超歼轰7的载弹能力。
反舰作战方面,歼16可挂载鹰击-62和鹰击-83等反舰导弹,成为名副其实的“航母杀手”。随着歼轰7逐步退役,歼16在反舰任务中的角色将愈加重要。
电子战能力方面,基于歼16平台发展的歼16D电子战飞机,配备专用电子吊舱,能够执行电磁压制和干扰任务。这种特种作战能力是歼轰7难以企及的。

央视节目中一个几乎被忽略的画面炸出了超级猛料:一架编号“1518”的歼16战机悄然现身。了解我国战机编号规律的人都明白,这表示第15批次的第18架战机。
按照中国战斗机“批次制”生产逻辑,每批至少30架,这意味着歼16累计数量已突破450架。这个数字远超歼20隐身战机的装备数量,彰显了其在空军装备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歼16生产停不下来的原因很简单——它不是花架子,而是实打实能干活的多面手。空军对它的青睐源于其全面的作战能力:能防空、能对地、能反舰、能电战,几乎包办了空军的全部打击任务。
与美国的F-15EX相比,歼16不仅数量占优,性价比和多功能性也更突出。全球范围内,能够稳定大批量生产重型四代半战机的国家,只有中国。

尽管歼16性能全面领先,但现役的200多架歼轰7并未立即退役。我国采取了务实的新旧战机混编策略。
早期型号的歼轰7基本型已经移交航空大学,用于培养飞行员。歼轰7A则继续执行低强度巡逻警戒和对地支援任务,让歼16等先进战机集中精力应对高强度作战场景。
这种新旧搭配的使用思路并非中国独有,美国在大量生产F-35后,发现它无法完全取代F-15,于是重启生产线制造新的F-15EX,这说明多功能重型战机在现代空军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对于中国空军来说,歼16与歼20形成高低搭配,既保证了技术优势,又维持了合理成本。歼20负责踹门,歼16负责扩大战果,两者相得益彰。

看看美国空军的选择,他们原本计划用F-35全面替代F-15,结果发现中型单发战斗机无法满足全部需求,又回头生产F-15EX。这条路中国早就看明白了——歼16的持续生产证明,多功能重型战机在空军体系中的地位无可替代。
未来哪怕第六代战机问世,它们也会像歼20一样专注于空中优势,对地打击任务仍将落在歼16这样的多面手肩上。有军事观察家预测,歼16的服役寿命甚至可能比五代机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