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法国总统马克龙与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会面后,在巴黎的维拉库布莱空军基地签署了一份采购意向书。按照文件内容,法国计划向乌克兰提供最多100架法国“阵风”战斗机。如果这一计划最终真正落实,乌克兰将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阵风”战机使用国。但问题在于,这项计划到底有没有可能实现?
根据多家外媒的说法,法乌两国领导人在两国飞行员以及一架“阵风”战机的见证下,签署了这份军购合作意向书。不过它目前只是“意向书”,并非正式合同,因为大家都清楚,乌克兰现在根本没有能力支付如此昂贵的“阵风”战机。
尽管如此,泽连斯基显得非常乐观,称这些战机有望在未来十年内逐步交付。马克龙也给出了相对积极的态度,但并没有说明首批战机到底会在什么时候送达。
就在上个月,乌克兰刚刚与瑞典签署了一份类似的文件,表示将采购瑞典“鹰狮”战斗机,并计划在乌克兰本地生产,目标是在未来十年内采购和组装100到150架左右。不过,这同样只是一份“意向书”,还远没到“正式合同”的阶段。
此次乌克兰和法国签署的军购意向书中,除了巨额的一百架“阵风”战机外,还包括SAMP-T防空系统、泰雷兹公司的防空雷达、“流星”空空导弹以及各种航空制导炸弹。虽然文件没有标明大致价格,但按市场估算,这笔订单的总金额极可能接近300亿美元,其中仅“阵风”战机本身相关的费用就超过200亿美元。

乌克兰过去长期使用前苏联体系的战机,近十年来虽然在后勤方面逐渐向西方靠拢,但如果要完全适配法国战机的体系,几乎意味着乌克兰需要重建整个空军的结构和后勤链。
比如,法国自己采购“阵风”时,平均每架(包括后勤、培训、备件等)成本大约在一亿美元左右。但印度当年采购的“阵风”F3型,每架平均价格却接近2.4亿美元,其中运输、培训、改装等费用高得惊人。

乌克兰当然不会付出印度那样的改装开支,而且采购量足够大,单价也有望下降。但平均下来,每架至少也要达到1.5亿美元左右。如果再加上意向书里的各种弹药和相关设备,按下来200亿美元确实是一个合理甚至偏保守的估算。
当然,如果法国提供的是二手或较老版本的“阵风”,单价会更便宜一些。对于目前几乎“家底已空”的乌克兰空军来说,二手战机依然非常宝贵。毕竟除了苏-57之外,俄罗斯现役战机在信息化和电子战能力上还难以与“阵风”匹敌——虽然在不少人眼里,“阵风”并没有那么神奇。

马克龙在会后的记者会上表示,这是一项新的重要进展,象征着法国愿意把自己的国防工业投入到乌克兰以及欧洲整体安全的事业之中。泽连斯基则称这份协议“具有历史意义”,强调乌克兰非常珍视法国的支持。
但许多国外媒体并不乐观。“政治网”欧洲版指出,这些新战机即使未来能交付,也难以在短期内改变战场局势。随着冬季临近,俄军仍在前线缓慢推进,并持续利用空袭和无人机攻击乌克兰的能源设施与城市。
当记者问到这项战机交易是否来得太晚,无法帮助乌克兰阻止俄军前进时,马克龙回答说,这类协议总是会被批评“要么太早,要么太晚”。他强调,法国已经向乌克兰部署了“幻影-2000”,而且有多个国家正在加强乌克兰的空中力量。
至于外界最关心的问题——乌克兰究竟要如何支付这些战机?马克龙语气模糊地回应称,希望欧盟能够提供资金,让乌克兰购买“阵风”。

但“欧盟买单、法国受益”的方案,没有哪个欧盟国家愿意主动承担。多数成员国连自己的军费都捉襟见肘,又怎么可能愿意掏出数百亿美元去帮法国国防工业做贡献?
目前最合理的推测是,法国、乌克兰,甚至包括瑞典,都把目光放在俄罗斯被欧盟冻结的那1400亿欧元资产上。但这笔钱能否使用,欧盟内部仍争论不休。
例如比利时首相巴特·德韦弗就坚决反对,因为这笔被冻结的资金有相当部分是由比利时银行托管的。如果将其挪作他用,而未来俄罗斯要求归还,比利时将面临巨大的财务风险。
然而马克龙坚称,他相信欧盟有办法在不违反国际法的情况下推进此事。言外之意就是,他认为欧盟最终会“想办法”处理这笔钱,而法国自然能从中得到利益。这算盘打得相当精巧。
如果不考虑现实困难,假设乌克兰真的能拿到100架“阵风”和150架“鹰狮”,再加上80架F-16、50架米格-29以及几十架幻影-2000和苏-27,那么十年后的乌克兰空军将理论上成为欧洲最强的空军力量之一,拥有接近400架四代及四代半以上的先进战机。
但这些只是理想状态。
回到现实,如果没有人愿意承担费用,“阵风”和“鹰狮”自然不会进入乌克兰空军。而米格-29、苏-27这类旧型号(战前约30架,现在可能只剩十来架)在未来十年也会因损耗与老化逐步退役。到那时,乌克兰空军真正能依靠的主力战机,很可能就只有几十架服役超过三十年的二手F-16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