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军在空中飞的时候看着牛,隐身、超机动、挂满精确制导武器,一架顶过去一个营。但只要它一落地,加油、挂弹、维修,它就变成了一堆昂贵的铝合金、钛合金和碳纤维,动都动不了,基本靠吼。这时候对方要是来一波突袭,就只能看着几十上百亿美元当场变成烟花。历史上,1941年珍珠港、1941年巴巴罗萨、1967年六日战争“焦点”行动,全是飞机还没起飞就被干废的典型。2025年乌克兰的“蜘蛛网”行动不过是把这套老把戏用新玩具又玩了一遍。
2025年6月1日,乌克兰安全局SBU搞了场史诗级偷家,117架FPV和自杀无人机被提前几个月用木棚子伪装的卡车运进俄罗斯境内,分散藏在几个州,到了那天同时起飞,分别打向奥连亚、恩格尔斯、伊万诺沃、阿赫图宾斯克等战略航空兵基地。结果至少10架图-95、几架图-22M3、几架图-160、还有A-50预警机被炸成废铁或者重伤,俄罗斯自己承认损失“若干”,卫星图显示停机坪上一片焦黑。这波操作成本估计也就几百万美元,换来俄罗斯战略轰炸机部队直接少了一个中队,起飞架次暴跌。关键是俄罗斯基地压根没做好准备,飞机就大摇大摆停在开阔停机坪,旁边连个像样的棚子都没有。

过去大家觉得“地面安全”就是围墙加哨兵,顶多再拉几层铁丝网。现在无人机这么便宜、这么好搞,导弹还越来越精准,灰色地带行动又越来越常见,谁敢把飞机随便扔在外头晒太阳。威胁已经彻底变了样,得重新盘算怎么保命。
现在的威胁大概分几类。第一类是高端货,高超音速弹道导弹、隐身巡航导弹、带滑翔弹头的东风-17这种,直接从几千公里外飞过来,你防空系统不一定拦得住。第二类是饱和攻击,俄罗斯天天往乌克兰扔几百架沙赫德-136,成本低到离谱,几万美金一架,你爱国者一发拦截弹就几百万美元,打不起。第三类就是低端但恶心的,小型FPV无人机、巡飞弹药、光纤制导无人机,几公斤战斗部,贴地飞,绕建筑走,电子战干扰不了,成本低到能论“个”买,乌克兰现在一天能造几千架。第四类是混合玩法,把低端无人机和高情报结合,先侦察清楚你的防空雷达位置,再绕过去直捣停机坪。

面对这些,空军能干的三件事:跑、打、藏。跑,就是分散和机动。乌克兰空军把剩下的苏-27、米格-29全部分散,永远不在同一个机场起降两次,俄罗斯一发ISR无人机发现目标,飞机早就飞走了。美军把这套东西写进了教范,叫“敏捷作战部署”(ACE),就是不靠几个大基地,飞机到处跑,公路起降、简易跑道全用上,逼对手得打几十个目标才行。这招确实管用,乌克兰空军到现在还没被全灭。但缺点也明显,后勤噩梦,维修、备件、油料全得跟着跑,飞机可用率掉得厉害。
打,就是主动防御。电子战车、速射炮、激光武器、拦截无人机、甚至给哨兵发反无人机霰弹枪,全都上。乌克兰现在皮卡加机枪加热成像就能当反无人机平台,美军在中东也开始紧急采购APKWS火箭改的反无人机套件。但主动防御永远有漏网之鱼,尤其对手玩光纤制导或者纯惯性和图像识别的无人机,再牛的干扰器也没用。
最后是藏,也就是被动防御,给飞机加固机堡(HAS)。中国这十几年在台海方向修了几百个加固机堡,每个能塞一架歼-20或者两架歼-16,顶部钢筋混凝土厚到能扛1000-2000磅炸弹,侧墙防破片,门口还有防爆门。俄罗斯被炸了几次之后也开始醒悟,2025年下半年卫星图显示恩格尔斯、奥连亚等地开始紧急搭钢结构棚子、拉防无人机网,虽然比中国那套简易多了,但总比光秃秃停在外头强。伊朗把部分飞机塞进山洞里。美国印太地区大基地基本没动静,关岛、嘉手纳、横田,该敞开的还敞开,国会2024年就骂过空军“缺乏紧迫感”,空军将领还公开说“我不爱搞加固,精密武器一打就穿”。

一座战斗机加固机堡大概600-700万美元,轰炸机3000万左右,但一架F-35A全寿命周期4亿美元以上,B-2一小时飞下来15万美元起。造个棚子相当于飞机飞200小时的钱,而且棚子不用烧油、不用保养、不用训练飞行员,用一百年都行。欧洲北约国家冷战时候修了一堆,现在还在用,美国当年也修了不少,结果冷战结束就停了,现在后悔也晚了。
俄罗斯现在搞的钢结构棚子和防破片、防小型无人机就行,几百万人民币一个,几个月就能搭起来。乌克兰部队挖战壕加顶盖都能大幅降低伤亡,可以弄点集装箱改的可移动棚子,或者钢筋混凝土预制板搭的半加固结构,门口用滑轨门,成本能压到几十万美元一个,对付FPV无人机绰绰有余。
空军基地防御得“三位一体”,缺一不可。三样一起上,性价比最高。现在的问题是,很多国家还在等,美国空军将领公开说“宁愿买新飞机也不浇混凝土”,结果2025年CSIS兵棋推演里,美军在台海冲突第一周损失大半还在地面。这不是技术问题,是思维惯性问题。冷战结束三十年,大家都觉得“基地是圣域”了,结果无人机把这层窗户纸捅破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