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索斯、杨立昆纷纷“出山”创业:AI黄金十年还是泡沫前夜?
创始人
2025-11-28 22:02:45
0

当商业巨子与学术泰斗同时放弃“舒适区”,携巨额资本与颠覆性野心杀回AI赛场,一场重塑全球科技格局的战役已悄然打响。

贝索斯的62亿美元“实体AI”豪赌,杨立昆的“强智能”终极探索——两条截然不同的路径,正共同撕开AI虚火下的真实瓶颈:如何让技术从“纸上谈兵”走向“创造真实价值”?

这场横跨学术与商业的史诗级竞合,不仅是个人野心的二次绽放,更将决定未来十年AI是沦为资本泡沫,还是真正成为驱动人类进步的引擎。

01 巨头 “再创业”:AI 赛道迎来史诗级入局者

2025 年的 AI 行业,注定因两位传奇人物的回归被载入史册。当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索斯卸下 “退休” 标签,以联席 CEO 身份执掌 AI 初创公司 “普罗米修斯项目”(Project Prometheus)。

当图灵奖得主、AI “奠基人” 杨立昆宣布年底离开 Meta 自立门户,这场横跨商业与学术的双重入局,恰似为炙热的 AI 赛道投入了两颗深水炸弹。

贝索斯的复出带着鲜明的 “实干派” 烙印。据《纽约时报》披露,其创立的普罗米修斯项目已斩获 62 亿美元融资,成为全球资金最充裕的早期 AI 初创公司之一,这笔相当于 440 亿元人民币的资金,远超多数独角兽企业的融资总和。

更引人注目的是其团队配置:近 100 名核心成员均来自 OpenAI、DeepMind、Meta 等顶尖机构,联席 CEO 维克・巴贾杰更是谷歌 X 实验室的 “登月项目” 核心参与者,擅长将尖端技术转化为实际产品。

贝索斯明确将公司定位为 “面向实体经济的 AI”,聚焦计算机硬件、汽车、航天等领域的工程制造优化,通过物理世界实验与真实数据训练,解决传统大语言模型在物理因果推理上的短板。“我们要让 AI 走出屏幕,走进工厂与实验室,” 知情人士透露贝索斯的创业愿景,“将芯片设计、火箭制造的周期从数月压缩至数天。”

几乎在同一时间,杨立昆在社交平台上的离职声明引发行业震动。这位在 Meta 任职 12 年、一手打造 FAIR 实验室的 AI 泰斗,宣布将创办专注于高级机器智能(AMI)的新公司,而 Meta 将成为其战略合作伙伴。

与贝索斯的工程化导向不同,杨立昆的创业方向带着浓厚的基础研究色彩:“推动下一场 AI 革命,让系统理解物理世界、拥有持久记忆、具备推理与复杂规划能力”,这正是他多年深耕的 “世界模型” 研究的延续。

在 Meta 内部 AI 战略向商业化倾斜、600 个 AI 岗位被裁减的背景下,杨立昆的出走被视为理想主义对技术本质的坚守,其新公司将聚焦通用智能的底层逻辑突破,而非短期商业变现。

两位巨头的选择看似迥异,却共同指向一个清晰信号:AI 行业的竞争焦点,正在从表层应用的 “参数竞赛”,转向底层技术与垂直场景的 “深度攻坚”。

02 路线分野:工程赋能实体 vs. 深耕基础创新

贝索斯与杨立昆的创业方向,勾勒出 AI 行业未来十年的两大核心赛道,两条路径的差异化选择,背后是对 AI 发展阶段的深刻判断。

普罗米修斯项目的 “物理 AI” 路线,精准切入了实体经济的痛点。不同于依赖互联网文本训练的大语言模型,其技术核心是 “闭环模型与机器”:通过机器人实验室进行高通量实验,生成专属物理数据集,让 AI 学习材料应力、制造参数级联效应等真实世界规律。

这种 “AI + 制造” 的垂直整合模式,已在多个领域展现潜力:在航天领域,AI 可优化火箭结构设计与太空制造流程,与贝索斯旗下蓝色起源形成协同;在汽车行业,智能排产系统能将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的交付周期缩短 30%;在芯片领域,AI 辅助设计可大幅降低研发成本与时间。

长江商学院的数据显示,全球制造 AI 市场 2025-2030 年复合增长率将超 40%,市场规模有望突破万亿美元,贝索斯的入局恰好踩中了实体产业智能化升级的 “黄金窗口期”。

杨立昆的 AMI 研究则瞄准了 AI 技术的 “根问题”。当前主流大模型虽能实现语言交互与内容生成,却缺乏对物理世界的深层理解和自主推理能力 —— 这正是高级机器智能要攻克的难关。其研究方向与 Meta 的商业利益既有重叠又保持独立,这种 “半绑定” 模式为基础研究提供了灵活空间。

从行业趋势看,大模型已从 “参数竞赛” 转向 “效率竞赛”,基础层创新成为破局关键:混合专家(MoE)架构让训练成本降低超三成,“生成式数据 + 反馈优化” 使模型迭代周期从月级压缩至周级,但这些进步仍未触及通用智能的核心。

杨立昆的创业,本质上是用独立身份继续推动 AI 从 “弱智能” 向 “强智能” 的跨越,这种底层创新虽见效慢,但一旦突破,将为整个行业带来范式级变革。

两条路线的并行,印证了《2024 年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白皮书》的判断:AI 行业已从技术爆发期转入产业深耕期,呈现 “头部引领 + 垂直突围” 的格局 —— 巨头押注通用技术,创业公司深耕垂直场景,而底层创新与实体赋能正在形成双向奔赴。

03 资本与人才重构:AI 生态的 “军备竞赛” 与新格局

贝索斯 62 亿美元融资、杨立昆自带的行业号召力,正在引发 AI 行业资源配置的连锁反应。这场由顶尖人才与巨额资本共同驱动的变革,正从根本上重塑行业生态与竞争格局。

资本端的 “马太效应” 愈发显著。2025 年上半年,全球 AI 行业融资额已超过 2024 年全年,风险投资中每两笔就有一笔流向 AI 领域,57% 的新晋独角兽均为 AI 企业。

普罗米修斯项目的融资规模,刷新了早期 AI 初创公司的资金纪录,而这种 “超募现象” 正在成为常态:前 OpenAI 首席技术官 MiraMurati 联合创立的 ThinkinMachinesLab,未推出任何产品便以 120 亿美元估值完成 20 亿美元种子轮融资。

资本的狂热背后,是对技术指数级跃迁的押注 —— 不再是渐进式改进,而是从任务执行到自主决策的跨越。但值得警惕的是,资本向头部集中的趋势明显,“1% 顶尖项目拿走 99% 资源” 的现象正在加剧行业分化,中小初创公司面临融资难的困境。

人才争夺战已进入 “白热化”。Meta 为 OpenAI 顶级研究员开出四年 3 亿美元薪酬包,个别签约奖金高达 1 亿美元,谷歌、微软等企业将顶级 AI 工程师年薪推至 300 万 - 1000 万美元,应届博士年薪也达到 200 万 - 400 万元人民币。

除了天价薪酬,企业还祭出 “算力承诺”“虚拟股权” 等非薪酬手段:Meta 承诺 “无限 GPU 供应”,字节跳动推出 “豆包股”,小米为团队配置 6500 张 GPU 集群。贝索斯与杨立昆的创业,进一步加剧了人才流动 —— 普罗米修斯项目已从顶尖机构挖角近百名核心成员,而杨立昆的新公司必然吸引全球基础研究人才的关注。

这种流动背后,是全球 AI 权力格局的重构:Meta 通过挖角 OpenAI 核心成员组建 “超级智能实验室”,苹果却因人才流失导致 AI 团队规模仅 50-60 人,研发进度受阻。

竞争格局呈现 “多极分化” 特征。一方面,科技巨头持续加码基建投入,Meta 计划投入 600 亿 - 650 亿美元打造 130 万 GPU 集群,亚马逊通过发行 150 亿美元债券加码 AI 基础设施,谷歌、微软等企业的年度 AI 投入均超千亿人民币;

另一方面,创业公司在垂直领域快速崛起,Anthropic 专攻 AI 安全,Perplexity 革新搜索引擎,普罗米修斯聚焦制造 AI,形成对巨头的差异化竞争。

更重要的是,行业竞争从 “技术对标” 转向 “生态共建”:Meta 成为杨立昆新公司的合作伙伴,科技巨头向车企输出智驾大模型,车企反哺场景数据,这种 “平台 + 垂直” 的合作模式正在成为主流。

04 黄金十年还是泡沫前夜?AI 行业的机遇与隐忧

贝索斯与杨立昆的入局,让 “AI 黄金十年” 的论调甚嚣尘上,但狂热之下,行业潜藏的风险同样不容忽视。这场技术革命的最终走向,取决于创新质量与商业逻辑的平衡。

乐观者看到的是 “技术赋能实体经济” 的巨大潜力。AI 在制造业的应用已显现实效:视觉检测覆盖 90% 以上的 3C、汽车产线,缺陷识别率达 99%;预测性维护减少设备停机时间超 40%;供应链需求预测模型使库存周转率提升 25%。

医疗领域,多模态 AI 模型将肺癌、乳腺癌诊断准确率提升至 95%,AI 辅助药物研发使周期从 5 年缩短至 2 年,成本降低 60%。贝索斯的 “物理 AI” 与杨立昆的 “基础创新”,分别从应用层和技术层推动 AI 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催生 “AI 原生” 产业 —— 如生成式设计、自主机器人服务,这些全新赛道有望创造万亿级市场空间。

长江商学院教授滕斌圣指出,AI 独角兽的崛起不仅是技术胜利,更在重构创业组织形态,“人机混合” 团队赋予个体创业者中型组织的生产力,推动 “AI 平权” 浪潮。

质疑者则担忧 “资本过热引发的泡沫危机”。历史经验表明,每一次技术革命的浪潮中,资本狂热都可能催生泡沫:2000 年的互联网泡沫、2018 年的区块链泡沫,均源于估值与商业价值的严重脱节。

当前 AI 行业已出现类似迹象:部分初创公司估值远超营收规模,ARR(年度经常性收入)突破 10 亿美元的 AI 公司仅 3 家,多数企业仍处于 “烧钱换增长” 阶段。

更严峻的是,人才供需失衡可能导致技术虚火:全球基础研究型 AI 人才仅数千人,工程落地型与跨领域复合型人才供需比达 1:863,这种人才短缺可能导致大量项目 “同质化竞争” 或 “技术空心化”。

此外,监管政策的不确定性也暗藏风险:欧盟对高风险 AI 实施宽限期,日本要求 “AI 幻觉率” 低于 5%,中国推行全链条治理,政策差异可能塑造区域技术壁垒,影响全球协同创新。

但不可否认的是,AI 行业已进入 “不可逆” 的发展阶段。贝索斯与杨立昆的选择,本质上是行业从 “野蛮生长” 向 “理性深耕” 的转折点 —— 当商业巨头与学术泰斗不再追逐短期流量,转而聚焦底层创新与实体价值,AI 技术的落地质量将大幅提升。

正如杨立昆在离职声明中所言:“AI 的真正革命,不在于聊天机器人的话术优化,而在于让机器真正理解世界、服务人类。”

05 在狂热中坚守理性,在变革中把握本质

贝索斯的 62 亿美元融资,杨立昆的基础研究执念,共同描绘出 AI 行业的未来图景:这既是技术突破的黄金时代,也是大浪淘沙的残酷赛场。

巨额资本与顶尖人才的涌入,如同为 AI 引擎注入了强力燃料,但能否推动行业驶向可持续发展的彼岸,关键在于是否坚守 “技术向善、价值创造” 的本质。

对于创业者而言,垂直领域的深耕比盲目追逐通用 AI 更具机会;对于资本而言,理性看待技术迭代周期比短期炒作更有价值;对于整个行业而言,平衡创新速度与伦理规范才是长久之道。

AI 的黄金十年并非注定到来,也不会轻易沦为泡沫,它将在巨头与初创公司的竞合中、在技术与商业的平衡中、在创新与监管的博弈中,逐步揭开神秘面纱。

而贝索斯与杨立昆的 “再创业”,正是这场伟大变革中最具标志性的注脚 —— 当最懂商业的人和最懂技术的人同时选择躬身入局,AI 重塑世界的旅程,才刚刚进入真正的深水区。

相关内容

东方明珠最新公告:拟出资4...
东方明珠(600637.SH)公告称,公司拟出资4.999亿元参与...
2025-11-28 23:01:34
金安国纪接待10家机构调研...
2025年11月28日,金安国纪披露接待调研公告,公司于11月27...
2025-11-28 23:01:02
申万宏源(06806.HK...
申万宏源(06806.HK)发布公告,2025年11月27日,申万...
2025-11-28 23:01:00
现货白银日内涨幅扩大至3%...
现货白银日内涨幅扩大至3%,报55美元/盎司,再刷新记录新高。 每...
2025-11-28 23:00:21
美股白银矿商跟随白银上涨,...
每经AI快讯,11月28日,美股白银矿商跟随白银上涨,赫克拉矿业上...
2025-11-28 23:00:09
铂金期货日内上涨4.5%,...
钛媒体App 11月28日消息,铂金期货日内上涨4.5%,报165...
2025-11-28 23:00:06
现货黄金日内涨幅达1.0%...
现货黄金日内涨幅达1.0%,报4198.98美元/盎司。
2025-11-28 22:59:51
现货黄金重回4200美元
每经AI快讯,现货黄金持续拉升,站上4200美元/盎司,为11月1...
2025-11-28 22:59:48
行业ETF美股盘初多数走高...
行业ETF美股盘初多数走高,网络股指数ETF涨0.73%,可选消费...
2025-11-28 22:59:36

热门资讯

金安国纪接待10家机构调研,包... 2025年11月28日,金安国纪披露接待调研公告,公司于11月27日接待招商证券、招商电子、熵盈基金...
现货黄金重回4200美元 每经AI快讯,现货黄金持续拉升,站上4200美元/盎司,为11月14日以来首次,日内涨超1%。 每日...
芝商所(CME):GLOBEX... 芝商所(CME):GLOBEX期货和期权市场于中部时间7:30开市。
纯碱期货主力合约跌近2% 截至发稿, 纯碱期货主力合约跌近2%。
纽约黄金期货价格上涨0.3%,... 钛媒体App 11月28日消息,纽约黄金期货价格上涨0.3%,报4215.3美元/盎司。(广角观察)
博时标普500ETF今日成交额... 统计显示,博时标普500ETF(513500)今日成交额4.31亿元,较上一交易日增加1.04亿元,...
原创 交... 2025年广州车展不寻常,各家闷头卖车,还少了一位车圈界的“顶流”——雷军。 而近期的小米,在资本市...
贝索斯、杨立昆纷纷“出山”创业... 当商业巨子与学术泰斗同时放弃“舒适区”,携巨额资本与颠覆性野心杀回AI赛场,一场重塑全球科技格局的战...
Paxos以超1亿美元收购加密... Paxos信托公司已收购加密钱包平台初创公司Fordefi Inc.,该平台为超过200家机构投资者...
张江高科:通过参股基金张江燧锋... 观点网讯:11月28日,张江高科在互动平台表示,公司通过参股基金张江燧锋基金投资了蓝箭航天空间科技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