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再次在西太平洋展开大规模军演,这次的规模与声势比以往更加庞大,甚至联合了18个国家,场面异常壮观。显而易见,美国此举旨在展示军事威力,传达强硬信号,尤其是针对中国的威胁。然而,尽管美国在各方面做足了准备,问题依旧重重,尤其是航母的“不给力”成为了这场军事秀的最大隐患。
7月10日,美国空军在太平洋方向启动了名为“部队重返太平洋”的大规模演习,旨在展示冷战后最庞大的空中力量,整个演习耗资高达5.326亿美元,跨越整个西太平洋区域,参演的国家包括日本、澳大利亚、菲律宾等中国周边重要盟国。接近300架战机从美国不同的军事基地起飞,创造了美军空军演习的新纪录,超越了2022年“勇敢之盾”演习的200架,以及2023年“北方边缘”演习的150架。这次演习的核心目的是测试在“大规模中美冲突”下,美军空军的生存能力与应对能力。太平洋空军司令施耐德上将在三月就曾透露,演习将为检验这些能力提供实战依据。
然而,紧接着7月13日,由美国和澳大利亚主导的“护身军刀”演习接踵而至,英国的“威尔士亲王”号航母打击群已经提前集结,但令人尴尬的是,英军的F-35B战机因液压系统故障停飞,整个航母战斗群的进展被迫停滞。更糟糕的是,英军面临着将这些设备拆解带回的困境,生怕技术外泄给印度等潜在对手带来技术优势。
与此同时,美国海军的内部困境愈加明显。根据7月初披露的2026财年预算文件,福特级航母的第二艘“肯尼迪”号交付时间再次推迟了整整两年,预计要等到2027年3月才可交付。这艘本应在2024年投入使用的航母,自2023年就已经经历了多次延期,原因主要是高级拦阻装置的认证问题以及武器升降机的安装问题。“肯尼迪”号的延期,不仅让美国海军的航母数量陷入困境,还进一步加剧了航母舰队的老化问题。美国目前服役的“尼米兹”号航母已经服役超过50年,明年5月必须退役,而这意味着美国航母的数量将首次跌破法定的11艘底线,进入到“危机”状态。
更为棘手的是,现役航母中的一些“老将”也面临着严重的技术问题。“斯坦尼斯”号自2019年开始维修后,因全船电路烧毁被迫进入长期修复阶段,预计需要数年才能恢复服役。另一方面,“华盛顿”号航母去年在纽波特纽斯船厂进行大修时,发现了焊接缺陷,虽然海军声称这些问题“不影响安全”,但四年的交付延期已经成为海军的一大难题。美国海军的这种航母困局暴露了深层次的问题,甚至有内部人士坦言“我们在所有舰艇级别上都至少落后了数年”。
五角大楼尝试通过增加造船合同和发展无人系统来挽救这一局面,但现实问题依然严峻。造船厂的产能问题尤为突出,纽波特纽斯船厂承担着航母建造和维修的双重任务,而在“华盛顿”号焊接问题爆发后,这个船厂还需要对其他23艘在建或维修的舰艇进行额外的质量检查。产能不足直接影响到美军的战略准备和应对能力,致使美国海军在未来的航母数量上面临严重的缺口。
而另一方面,美国海军的困境却未能影响其战略布局的焦虑感。7月9日,美国“纽波特纽斯”号攻击核潜艇罕见停靠在冰岛雷克雅未克港,美驻冰岛临时代办表示此举是为了“维持北极地区的低紧张局势”。其实,这一举动显得相当急切,明显是在针对中俄潜艇进行监控,强化北极-冰岛-挪威的防线。这也表明美军不仅在亚太地区展示肌肉,同时在其他战区也展现出强烈的紧迫感。
除了这一系列的焦虑之外,美国拉拢19个国家联合进行的演习,背后深藏着美国的战略焦虑。表面上看,这些欧洲国家的参与使得演习显得声势浩大,但实际上,除了英国,其它欧洲国家能够在太平洋方向投入的兵力极为有限。如果真正爆发冲突,欧洲盟国的帮助可能微不足道。而美军一方面忙着调动盟友展现军力,另一方面却不得不忙于“救火”自家航母问题,这种内外交困的状况,不禁让人怀疑美国是否已经处于战略上的被动局面。
当五角大楼的文件透露出美国海军的航母数量即将被中国海军反超时,华盛顿的决策者们无疑处在一个尴尬而焦虑的境地。美军的航母困局暴露出其在全球战略中面临的严重挑战,在面对中国海军的崛起时,美国是否能继续维持其在海上的优势地位,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