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北京日报客户端报道,中国6月对美稀土磁体出口量同比猛增7倍,引发中美贸易动态新关注。中国海关总署数据显示,当月对美出口量达353吨,环比增幅达660%,创下2024年10月以来单月新高。这一数据背后,是中美战略资源博弈的深层次调整。
稀土被誉为“工业黄金”,在新能源、军工等领域不可或缺。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稀土生产国,掌握着全球90%以上的磁体供应能力。美国国防部报告显示,其87%的稀土供应链依赖中国,仅F-35战斗机每架就需50磅稀土材料。这种结构性依赖,让稀土成为中美贸易谈判的核心筹码。
稀土(资料图)
此次出口激增,直接导火索是中美近期达成的阶段性贸易协议。4月中国对7类中重稀土实施出口管制后,许可证审批积压导致5月出口量骤降。随着6月协议落地,中国加速处理前期合规申请,2000余吨积压订单集中释放,推动出口量大幅反弹。商务部明确表示,出口增长是对民用产业链的阶段性释放,军工等敏感领域仍维持严格管控。
美国新能源产业的迫切需求,是出口激增的另一推手。电动汽车驱动电机、风力涡轮机永磁体等核心部件,均需大量稀土材料。特斯拉、福特等车企因供应链恢复,库存周转天数从45天降至22天。
苹果公司更与美国MP Materials合作,计划建立稀土回收生产线,试图缓解本土供应压力。但美国本土生产进展缓慢,MP Materials得州工厂产能仅恢复设计值的45%,磁材成品率不足60%。
不过,出口激增并未改变中国稀土战略的底层逻辑。尽管6月对美出口环比暴增,但同比仍下降38.1%,上半年出口总量同比减少18.9%。中国通过“开正门、堵偏门”策略,既保障合法贸易需求,又强化管控力度。
稀土(资料图)
例如,出口许可证限定六个月有效期,且禁止军用流向;针对第三国转运,中国十部门联合开展打击走私专项行动,严查虚假申报。这种精准调控,让美国军工体系仍面临严峻挑战——五角大楼评估,若遭全面断供,其高端武器生产线将在9个月内瘫痪。
美国试图通过“曲线进口”破解困局。数据显示,2024年12月至2025年4月,美国自泰国、墨西哥进口的锑氧化物达3834吨,超过此前三年总和。但中国迅速收紧对泰墨出口管制,4月后对泰国锑出口锐减90%,对墨西哥出口直接归零。
这种反制让美国供应链“去中国化”计划受挫,MP Materials股价在出口数据发布后应声下跌,折射出资本对本土产业前景的疑虑。
在这场资源博弈中,中国展现出高超的战略定力。通过阶段性释放储备产能,既缓解国际供应链压力,又压缩美国本土产业复苏空间。美国虽加速推进《关键矿产法案》,试图将对华依赖度降至30%以下,但兰德公司评估,建立完整产业链至少需10至15年。
稀土(资料图)
在此窗口期,中国稀土的“战略支点”作用愈发凸显。正如商务部所言,中方愿与各国加强出口管制对话,但维护国家安全的底线不容突破。
稀土贸易的起伏,是中美关系复杂博弈的缩影。此次出口激增,或许预示着关税战的阶段性缓和,但核心矛盾并未消解。美国若想真正摆脱依赖,需在技术突破、产能建设上持续投入,而非单纯依赖谈判施压。中国则需在保障全球供应链稳定与维护自身战略利益间寻求平衡,以资源优势撬动全球产业链重构。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远未到终局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