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山南,平均海拔3700米。古老的雅砻河在这片土地昼夜奔流,滋养了下游河谷中的一片沃土——乃东。
乃东历史底蕴深厚,拥有众多西藏第一:第一块农田——萨热索当;第一座宫殿——雍布拉康;民主改革第一村——克松……
2024年6月22日在西藏山南市乃东区境内拍摄的田园风光(无人机照片)。新华网 旦增努布 摄
2016年,乃东撤县设区。乃东区委区政府改变传统发展思路,瞄准生态制约发展、远离核心市场、产业基础薄弱的三大难题,提出了因地制宜、聚焦重点、科学施策的发展思路。
解生态之缚
乃东的山,绿了。
曾经的乃东,植被稀疏,当地群众常年受风沙侵扰;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频发。
为了打破这一困局,乃东踏上了生态修复之路。
2024年,乃东区大力推广“以工代赈”模式,积极引导周边农牧民群众参与植树造林,确保参与南北山绿化工程的山南籍务工人员比例不低于70%。
索珠乡恰当村采药人琼达,加入了南北山绿化工程建设。期间,琼达夫妻的家庭年收入突破6万元,较以前的收入翻了两番。务工同时,琼达还跟着专家学会了苗木选择、土壤改良、科学栽植、管护措施和病虫防治等知识,转型成了一名造林人、护林人,从此端上了“生态经济”这碗饭。
乃东区南北山绿化工程施工现场。受访者供图
据了解,乃东区已经吸纳本地农牧民务工人数1100余人,带动群众增收1300余万元。
在推进生态建设的同时,乃东区以南北山绿化工程为抓手,推进“以工代赈”项目建设,通过系统化的植被恢复与劳动就业联动机制,累计吸纳2.99万人次农牧民参与生态建设,实现增收3052万元。
2024年,8623亩新栽树苗在乃东大地扎根,5万亩山林被划定为封山区。广袤的新造林地作为绿色屏障,矗立在抵御风沙的最前沿。同年,乃东区下辖的昌珠、索珠、多颇章三个乡镇,被评为年度自治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乡镇。
乃东之“绿”,不止于山林。
过去的乃东,由于冬春季节电力不稳,当地农牧民冬季常常无法稳定用电。
2024年底,位于乃东区才朋村的华电西藏才朋光伏电站二期项目正式投产发电,两期项目总装机达15万千瓦,年发电量约2.5亿千瓦时。绿色清洁能源的发展,有效缓解了乃东冬春季节缺电的状况。
华电西藏才朋光伏电站光伏列阵区。新华社记者姜帆 摄
曾经脆弱的生态环境,如今在林海的守护与清洁能源的滋养下,化作了富民兴区的源头活水,成了高原最坚实的发展基石。
破市场之困
一枚鸡蛋,价值几何?
曾经,在乃东区乃至整个西藏,80%以上的鸡蛋依赖区外调运。高海拔的天然制约,规模化养殖蛋鸡面临诸多挑战。
欲成前人未有之业,须达前人未有之境。“不能再让老天爷牵着鼻子走。”西藏宏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请来相关领域的专家,实地勘测,参与养鸡场的方案设计,专门引进先进的养殖设备……经过一系列调整和尝试,终于做到了对鸡舍内温度、湿度及含氧量的精准调控,切实改善蛋鸡的生存环境。
2021年5月,西藏宏农从北京调运11.2万羽鸡苗。可未曾料到,竟有4万多羽鸡苗在短时间内死亡——一部分在运输途中死于窒息,还有一部分因不适应高原的环境而死。
国际通用的鸡舍通风模式在西藏特殊的自然环境中并不适用。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技术人员加大科研力度和投入,研发出新的通风模式,继续优化蛋鸡的生存条件。在一次又一次的尝试下,西藏宏农的蛋鸡存活率终于提升至行业领先水平。
西藏宏农用技术创新的“硬实力”,打破了“高原不能大规模养鸡”的固有认知。
山南市乃东区颇章乡藏鸡产业园。受访者供图
如今,这座养殖场日产鲜蛋突破150万枚,年产鲜蛋约6亿枚,可实现自治区菜篮子工程鲜蛋供应100%自给自足。西藏宏农生产的鸡蛋已成当地居民饭桌上的“常客”。
此外,蛋鸡规模化养殖还带动了上下游产业发展。在乃东区委区政府的支持下,西藏宏农种植玉米,加工生产精饲料,生产高原专用微生物有机肥。贯穿蛋鸡产业上下游的一条产业链逐步形成。
未来,乃东区还将在饲料加工、冷链等产业着手布局,培育配套产业集群。
产业园内的养殖员正在检查鸡苗。(新华社发)
技术创新和产业链构建,解决了产业发展瓶颈,也打开了发展的思路。
2023年,乃东区积极拓展高原特色产业版图,将目光投向了蜜蜂养殖。这年,当地积极申请国家财政资金,投资1700万元,建成了集养殖、加工、观光、科普于一体的“夜伴蜂声西藏蜜蜂文化主题生态体验园”。体验园不仅成功打造了高原特色蜂蜜产业基地,更因其独特的设计和文化内涵,成功获评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项目通过“产业+文旅”融合模式,有效带动村民增收致富。一方面,夯实养殖基础,为村集体购买了350个蜂箱,并在适宜区域建设3个蜜蜂分散养殖点,扩大养殖规模;另一方面,强化技能支撑,对50余名村民开展系统蜜蜂养殖、蜂蜜采集与初加工技术培训,提升专业化水平。更重要的是,生态体验园作为旅游目的地,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蜂场、了解蜜蜂文化、体验蜂蜜产品,显著提升附加值,打开了更广阔的销路。
2024年5月,“夜伴蜂声西藏蜜蜂文化主题生态体验园”被选定为“世界蜜蜂日”中国主会场,成为展示高原特色蜂产业和文旅融合发展成果的重要窗口。
强产业之基
扎西曲登社区位于西藏山南市乃东区昌珠镇南部,有着“藏戏第一村”的美誉。
六年前,这里的非遗保护传承还仅仅停留在保护层面,旅游配套设施跟不上游客的需求,丰厚的文化资源难以转化为发展优势,藏戏队也只能靠政府补贴生存。
如今走进扎西曲登社区,一排排错落有致的藏式风情民宿映入眼帘。
2019年,在乃东区委区政府和援藏力量的共同支持下,扎西曲登社区被列为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投入资金对社区进行了全面改善,将藏式木雕、唐卡等非遗元素符号巧妙融入村居和公共基础设施。同时,依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雅砻扎西雪巴藏戏,打造乃东区藏戏之乡,并通过开办民宿等吸引各地游客体验藏戏魅力,社区党支部牵头建立“统一定价、统一服务、统一推广”机制,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分散的资源攥成合力,五根指头握成了“拳头”。
截至2024年底,扎西曲登社区已接待游客5万余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790余万元;社区民宿从最初的7家、22个床位,发展今天的85家、744个床位。
2024年6月24日拍摄的扎西曲登社区全景。新华网 旦增努布 摄
千年的文化积淀,铸就了乃东人的智慧与胆识。
乃东区委区政府瞄准低空领域在高原地区的独特价值,将低空经济纳入发展蓝图。2024年,西藏首家无人机企业西藏创博通航科技有限公司落户乃东。
西藏创博通航科技有限公司的无人机机场。受访者供图
从政策扶持到场地保障,从产业链配套到营商环境优化,乃东区全方位支持项目落地。“项目落地的速度远超预期,政府的全流程帮扶让我们安心扎根。”西藏创博通航负责人陈璐敏说。
今年年初,西藏创博通航与当地水利部门达成合作,开展巡河任务——十公里的任务无人机十分钟左右就能完成,效率是以往人工巡河的十倍。这也只是无人机在高原大地上解锁的众多应用场景之一,运输、科考、植树造林……科技的力量,正一点点改写乃东的发展轨迹。
西藏创博通航科技有限公司的无人机正在执行任务。受访者供图
在着力布局低空经济的同时,乃东区委区政府以前瞻视野抢抓“东数西算”国家战略机遇,成功引入并高效推动了另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项目——西藏首个大规模智算中心“雅江一号”的落地与运营。
为此,乃东区委区政府组建专班提供全流程跟踪服务,确保了这项总投资9.2亿元、规划2000P算力的“头号工程”如期于2025年6月18日开服。
高原地区空气洁净,同时具备低温、低氧、低硫、低湿的环境,非常符合建设智算中心的环境要求。同时,高原地区丰富的清洁能源也成为建设智算中心得天独厚的条件,不仅能满足智算中心大量的电力需求,还符合绿色低碳的要求。
乃东区委区政府将国家战略、援藏优势与本地资源禀赋深度结合,填补了西藏大规模智算的空白,将高海拔的“劣势”转化为发展数字经济的独特“优势”。
无人机俯瞰乃东区。受访者供图
2024年,乃东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95.6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168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2841元……这一组组数据的对比,正是乃东区交出的发展答卷。
雅砻河水依旧流淌,乃东大地已焕新装。
来源:新华网
作者: 文翔宇 吴金朋
上一篇:8月18日高澜股份连续6日创60日新高,富国优化增强债券A/B基金重仓该股
下一篇:ETF主力榜 | 黄金股票ETF(517400)主力资金净流出945.29万元,居可比基金前2-2025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