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了解历史的朋友都知道,在黄埔军校还没有成立之前,孙中山最看好的地方部队,就是广东的粤军。当时的粤军是他发动武装起义的主要军事力量,但由于在1922年六月陈炯明叛变,让孙中山先生深刻的意识到,想要革命成功,必须组建一支自己的武装力量。
在这样的背景下,黄埔军校诞生了,国民革命军就是以黄埔师生为基础,组建而成的。当时任职黄埔军校战术总教官的何应钦,后来成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总司令。还有担任炮兵教官的陈诚,顾祝同,刘峙等人都成为国民革命军的骨干力量,校长蒋介石是国民革命军的总司令。
那也就是说:在国民革命军没有成立之前,孙中山先生最看好的部队是粤军。尽管后来的粤军没有了昔日的辉煌,但在北伐战争以前,粤军绝对是一支可以扭转乾坤的地方部队。
北伐时期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就是由粤军组建而成的,这支部队在第一次北伐战争中充当主力,打出了铁军的称号。还有1932年的淞沪会战中,粤军第19路军以4万兵力抵抗日军近两个月,打得日寇四次换指挥官。
孙中山最看好的粤军不仅战斗力强,同时名将辈出。据统计,来自粤军的十大名将,在中国近代史上,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第一位李济深,他是粤军十大名将中资历最老的一位,曾任职粤军第一师师长,黄埔军校副校长,北伐军第四军军长,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参谋长等重要职位。可以这样说:李济深不仅在粤军中拥有很高的威望,还深得中山先生的器重。只是后来因与蒋介石不和,慢慢地淡出大家的视线,退居幕后。
第二位薛岳,可能他在粤军中的资历比不上张发奎,陈济棠等人。如果论对抗战事业的贡献,薛岳绝对算得上是粤军第一抗战名将。在八年抗战时期,由他指挥的万家岭战役,三次长沙会战消灭了大批敌军有生力量,为加快抗战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第三位张发奎,他是粤军第四军的第二任军长,在他的领导下,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在北伐战争中打出了铁军的称号。由此可见,张发奎是一位战术指挥能力很突出的粤军名将。要知道,后来的共和国开国元帅贺老总与叶帅,在北伐战争时期,就是隶属国民革命军第四军。
第四位陈济棠,在北伐战争时期,他是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的重要成员。在北伐战争胜利后,陈济棠趁机扩大自己的势力,成为执掌广东的粤系大佬,有着南天王的称号。
第五位陈铭枢,在北伐战争时期任职国民革命军第十师师长。 这位粤军名将曾率领第19路军在上海抗击日寇,打的敌军四次易帅。后因发动福建事变失败,从此军旅生涯告一段落。
第六位蒋光鼐,他是第19路军的总指挥。在淞沪抗战时,蒋光鼐担任总指挥,率领十九路军将士奋勇抵抗,给日军以迎头痛击,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
第七位罗卓英,他和薛岳将军一样,都是一位对抗战事业作出重要贡献的粤军名将。据统计,在八年抗战时期,罗卓英是征战足迹最广的一位名将。淞沪战役,武汉战役,南昌战役,长沙战役,上高战役都有这位名将的身影。与此同时,罗卓英将军还是中国远征军司令官,入缅作战,援助英军。
第八位黄琪翔,他是北伐名将,曾任职第四军军长,与叶挺将军并称北伐双杰。黄琪翔不仅是北伐名将,同时,他还是一位抗战英雄,参与指挥过淞沪会战,枣宜会战,滇西缅北等战役。
第九位叶挺,想必大家对这回都比较了解吧!北伐名将,独立团团长,还是人民军队的第一任总司令,南昌起义的前敌总指挥,新四军军长。
第十位余汉谋,他原本是陈济棠麾下的第一大将。在两广事变中投靠了蒋介石,后代替蒋介石主政广东。在八年抗战时期,余汉谋一开始被日军打得接连败退,后奋勇反击,取得两场粤北战役的胜利,声誉得到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