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9·24”一周年,主动权益基金价值凸显,最牛基金业绩达280%!
2024年9月24日,随着一揽子稳市场政策组合拳落地,A股市场迎来历史性转折点。上证指数单日暴涨4.15%,创业板指飙升5.54%,市场情绪全面回暖。一年后的今天,"9·24行情"仍旧持续释放动能: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9月23日,沪深300指数累计上涨40.68%,科创50指数涨幅达118.85%,而主动权益基金群体更涌现出13只业绩超200%的牛基。
主动权益基金集体回暖
最牛业绩达280%
Wind数据显示,自"9·24行情"以来,截至2025年9月23日,代表传统经济的上证50指数仅上涨30.16%,而聚焦硬科技的科创100指数涨幅达114.38%。行业层面,以申万一级行业指数来看,通信行业以124.09%的涨幅领跑全市场,电子(121.05%)、计算机(82.15%)紧随其后,形成鲜明的"科技三驾马车"格局。与之形成对比的是,食品饮料、交通运输、公用事业、石油石化、煤炭等板块涨幅不足20%,市场资金呈现出明显的结构性上涨特征。
与此同时,在市场整体回暖的背景下,公募基金业绩普遍迎来丰收。Wind数据统计,截至9月23日,全市场13273只基金(只含主代码)中,近九成基金实现正收益,其中774只基金净值翻倍,13只产品单位净值增量率超200%,充分展现主动管理在结构性行情中的价值。
其中,业绩排名前10的基金分别为:德邦鑫星价值、中欧数字经济、中信建投北交所精选两年定开、信澳业绩驱动、永赢先进制造智选、中航机遇领航、华夏北交所创新中小企业精选两年定开、鹏华碳中和主题、汇添富北交所创新精选两年定开、华富科技动能。
在众多“超级牛基”中,德邦鑫星价值A以280%的区间涨幅遥遥领先。该基金成立于2015年,自2024年1月起,由基金经理雷涛与陆阳接手管理。2024年9月24日行情启动时,其单位净值仅为0.99元,而截至2025年9月23日,净值已攀升至3.54元,目前来看,近1年收益率、近2年收益率均在全市场排名前列,创下近十年来最佳表现,为持有人创造显著的超额回报。
基金经理雷涛表示,过去一年,通过对算力产业链的持续深耕,团队能够前瞻性地捕捉AI算力发展的核心趋势,并在其中挖掘细分领域的阿尔法机会。从AEC需求放量、CPO技术迭代,到ASIC芯片新场景爆发,再到NV机柜升级所带动的高端PCB、液冷系统与高功率电源等配套环节,团队通过自下而上的产业跟踪,系统性地布局了技术演进中的关键受益标的。
雷涛提到,尤其在2025年2月至4月市场回调期间,面对板块的大幅波动和外部普遍的悲观情绪,团队没有动摇。相反,反复审视自身对产业趋势的理解——越是市场误杀之时,越要坚守认知。雷涛强调,团队坚信AI算力并非短期主题,而是具备长期景气韧性的产业。事实证明,市场的短期迷茫终将被产业的真实成长所修正,坚持带来了丰厚的回报。深度的产业研究,是团队超额收益的最大来源。
科技主线强势
结构性行情或延续
从持仓演变来看,上述绩优基金普遍在2024年四季度即开始大幅增持科技成长板块,尤其是半导体、AI算力、消费电子等方向,并在2025年上半年持续加仓,充分把握了本轮科技行情的主升浪。同时,部分基金在市场波动期展现出良好的风控能力,通过灵活调整仓位规避了阶段性回调风险,为全年高收益奠定了基础。
沪上一位中型基金公司投研总监表示,市场对科技成长赛道形成长期乐观预期,增量资金加速涌入。ETF、公募基金及外资纷纷增配科技股,尤其是AI算力、国产芯片、消费电子等高景气方向,推动估值与业绩双升。此外,在宏观经济复苏承压的背景下,科技板块因其高成长性成为“理财搬家”环境下的优质配置标的,共同助推科技行情持续走高。未来,科技主线仍将强势,结构性行情或延续。
北京一位基金经理表示,2025年科技板块强势上涨的原因,主要得益于政策支持、技术突破与资金共识三大因素共振。国家“十四五”规划持续加码数字经济,大力推动半导体、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为科技产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同时,全球AI技术迎来爆发式进展,大模型商业化落地加速,人形机器人、智能驾驶等新应用场景不断拓展,带动产业链上下游需求激增,企业业绩显著改善。
展望后市,基金经理对未来仍持积极乐观态度。雷涛表示,AI产业才刚刚起步。从ChatGPT问世至今不过三年,当前正处于一场深刻的技术革命初期。AI不会止步于应用层创新,它将逐步渗透并重构几乎所有传统产业的运行逻辑。而在这个过程中,算力的角色绝非简单的“铲子”角色,它更像是数字经济时代的“电厂”,是持续输出“智能电力”的核心基础设施,支撑着整个AI生态的运转与变现。
雷涛补充,算力产业的空间远未兑现,未来的成长潜力依然巨大。未来,德邦鑫星价值A将继续聚焦算力及相关硬科技领域,依托深度产业研究,持续挖掘具备技术壁垒、成长确定性和长期竞争力的优质企业,力争为投资者把握新一轮科技周期的历史性机遇。(文可贞撰稿)
(免责声明:投资有风险,请谨慎投资。该文稿内容不代表中国基金报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注:本文封面图由AI生成
“
版权声明:
《中国基金报》对本平台所刊载的原创内容享有著作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