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韩贸易谈判谈崩后,韩国为何把气撒在中国头上?
一场火药味十足的美韩关税谈判最终不欢而散,但令人意外的是,韩国国内却把矛头转向了中国。这场贸易争端背后,折射出复杂的经济博弈和扭曲的社会心态。
谈判桌上的拉锯战
9月19日,韩国首席贸易谈判代表吕翰九结束美国之行返回首尔,他疲惫的神情说明了一切:谈判再次陷入僵局。美国商务部长雷蒙多早前就撂下狠话:要么接受条件,要么缴纳关税,没有第三条路!
争议焦点在于美国要求韩国效仿日本模式:设立3500亿美元的对美投资基金。但美方开出的条件堪称霸王条款:不仅要求韩国以现金支付,还要掌控资金流向,更要求90%归美方所有。这相当于要榨干外汇储备,韩国总统李在明直言:答应的话,我可能就要被弹劾了。
经济现实的残酷对比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此前确实接受了类似条件,但两国经济基础天差地别。日本坐拥1.3万亿美元外汇储备,而韩国仅有4160亿。若按美方要求支付3500亿,韩元汇率恐将崩盘。
更讽刺的是,谈判破裂后,韩国部分势力不是反思对美策略,反而把气撒在中国身上。超过5万人在青瓦台网站请愿,要求取消对中国团体游客的免签政策。
旅游经济的迫切需求
实际上,韩国推出免签政策实属无奈之举。疫情重创韩国旅游业,2024年外国游客量比2019年暴跌近半,中国游客从602万锐减至460万。要知道,中国游客曾为韩国带来近100亿美元收入,明洞商圈70%销售额都依赖中国顾客。政府估算,每百万中国游客能拉动GDP增长0.08%。
产业链的深度捆绑
中韩经济早已深度交融。韩国半导体、汽车等支柱产业63%的出口依赖中国市场,54%的稀土材料来自中国。现代汽车全球销量40%在中国。2024年双边贸易额达3280亿美元,中国连续21年稳居韩国最大贸易伙伴。
扭曲的社会心态
但民调显示,75%的韩国年轻人讨厌中国,这种情绪与经济现实形成荒诞对比。专家指出,部分政客正利用民粹转移矛盾。7月就有美资背景的右翼组织在中国使馆前闹事,甚至有人散布中国干涉大选的荒谬谣言。
政府的平衡之道
面对压力,韩国政府仍坚持推行免签政策。法务部已启动旅行社登记制度,警方也加强了对反华示威的管控。明洞商家更是翘首以盼中国游客回归。有趣的是,当抗议者经过时,中国游客大多淡定围观,还有人笑着合影。
这场风波折射出一个深刻命题:在中美博弈中,韩国能否找到平衡点?当经济现实与政治情绪相冲突时,理性与偏见究竟谁能胜出?这不仅关乎韩国未来,也将深刻影响东北亚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