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与韩国在关税问题上的谈判,越来越像一场“充钱才能变强”的博弈。美方提出的条件很直接:韩国需要出资3500亿美元设立一个投资基金,作为交换,美国将把韩国商品的进口关税从25%降至15%。但问题是,虽然双方自7月开始就有口头协议,至今却未能达成正式协议,背后依旧暗流涌动。
韩国总统李在明的立场非常明确:如果韩国照单全收美国的要求,韩国企业将承受巨大的损失,甚至国家经济也有可能重蹈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覆辙。
3500亿美元,不是小数目
这笔3500亿美元的投资并不是一笔小钱,韩国显然不敢轻易下注。事情要追溯到今年7月,美韩双方就这一问题达成了初步共识:韩国出资设立3500亿美元规模的投资基金,美国则同意将韩国商品的关税从25%降至15%。从表面看,双方似乎都能得到各自想要的东西,但当谈判进入细节阶段,矛盾迅速浮现。
美国希望韩国尽量以现金形式进行直接投资,简单来说,就是要求韩国投入“真金白银”。而韩国则提出了一个关键要求:如果我拿出这么大一笔钱,美国必须和韩国签订货币互换协议,帮助稳定韩元兑美元的汇率。否则,一旦投资出去,汇率波动的风险将让双方都承担不起。
双方各执己见,谁也不肯让步。美国坚持“钱必须先到位”,而韩国则坚持“先确保货币互换协议”。谈判的气氛像极了扑克游戏,谁也不愿意先亮底牌。
出口下降,半导体成支柱
谈判僵局的背后,现实却不断给韩国施压。美国从9月开始对部分商品加征15%的关税后,韩国的出口出现了明显下滑。根据韩国海关的数据,调整后的进出口总额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0.6%。值得注意的是,8月时韩国的进出口还同比增长了6%,这一下骤然转折让人担忧。
目前,韩国的出口仍然依赖半导体,几乎是“独木桥”支撑。若未来半导体也被列入加税名单,韩国出口可能会遭遇重创。美国总统特朗普甚至放出风声,表示不排除将半导体也列入关税加征名单,这对韩国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
根据韩国商工会议所的报告,在特朗普的关税政策下,韩国第二季度对美出口商品的关税总额激增了47倍。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关税,许多韩国企业提前发货,但这种“提前出货”的做法无法长久,迟早会露出真实的出口压力。
李在明的强硬表态
面对美方的强势要求,李在明总统并未保持沉默。他连续接受外媒采访,甚至在《时代》杂志上直言:如果政府接受美国的条件,自己可能会被弹劾。他明确警告,如果没有货币互换协议保障,韩国贸然投资3500亿美元,可能会重演1997年金融危机的悲剧。
李在明进一步指出,韩国和日本有很大的差距。日本外汇储备达到4100亿美元,是韩国的两倍多,且日元是国际流通货币,加上日美之间已有货币互换协议, Japan的经济更有底气。而韩国外汇储备有限,韩元也不是国际货币,这使得韩国不敢轻易冒险。
李在明的话表明,韩国不会为了短期的利益而拿国家经济去冒险赌博。
电池厂事件:又添麻烦
与此同时,谈判中的另一桩麻烦事儿也发生了:美国佐治亚州一座在建的韩国电池厂突然被移民局搜查,三百多名韩国工人被拘留。虽然他们最终都被释放并遣返回国,但这件事无疑让两国关系变得更加紧张。
李在明对此感到愤怒,但他并未公开强硬批评,而是采取了更为谨慎的态度。他一方面表示无法接受韩国工人的遭遇,另一方面也为特朗普留面子,称这是执法过度,不是总统的本意。李在明巧妙地软硬兼施,既安抚了国内的情绪,也避免与美国公开对立。
与此同时,他在社交平台上高调谈论“自主国防”,批评一些人过于依赖外国军事力量,强调这是一种“屈从心理”。这番话在当前美韩谈判的背景下别有深意,既是对美国强硬要求的回应,也是对内外明确表达韩国的底线。
结语:谈判已超越普通贸易
眼下,这场关税谈判已经远超普通的贸易谈判范畴。美国希望韩国拿出大量资金表达诚意,韩国则担忧贸然投资会带来巨大的经济风险。李在明的强硬表态使谈判陷入僵局,但也让外界看清了韩国的底线——不会为了短期利益而牺牲国家经济的长远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