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吉隆坡经贸磋商达成初步共识,双方将履行国内批准程序。然而美方声称中国未实施稀土管制,与事实明显不符;同时美财长又暗示关税威胁奏效、大豆采购有望恢复。这是美方为掩饰无牌可打的困境而释放的烟雾弹吗?即将到来的APEC峰会能否成为打破僵局的契机?
中美在吉隆坡的经贸谈判提前一天完成,和上次不一样,不是谈崩了,而是该谈的都谈了。中方代表李成钢表示“履行各自国内批准程序”。
也就是说,此次中美磋商的确达成了一定的成果,剩下的就是走流程了。这在当前紧绷的中美关系中,算得上是一个难得的积极进展。
值得注意的是,中方在会后特别强调,这次磋商成果来之不易,希望美国能够珍惜。美方如果真有点战略眼光,就该跳出短期的政治算计,回归理性务实的轨道。

中美经贸关系的本质从来不是零和博弈,而是深度交织、优势互补的利益共同体。强行“脱钩断链”,美国自己也得掉层皮,这一点,连美国内部不少明白人都心知肚明。
要说到此次经贸谈判涉及到最让美国焦虑的议题,稀土绝对排在首位。
就在谈判前不久,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跑去美国,跟特朗普签了一份价值85亿美元的稀土合作协议,内容包括在澳大利亚本土建镓精炼厂、跟澳企Lynas合作在得州建重稀土精炼厂。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是美国拉着澳大利亚、日本一起,想打造一条“去中国化”的关键矿产供应链。
但问题在于,稀土不是有矿就能玩得转的。真正的核心壁垒不在“有没有矿”,而在“会不会炼”。中国之所以能在全球稀土供应链中占据垄断地位,靠的是一整套从开采、分离、冶炼到深加工的全产业链技术体系。美澳日就算联手,短期内也跨不过中国用几十年筑起来的技术高墙。
所以,美国还是希望通过此次谈判,让中国在稀土管制上松口。
有意思的是,就在中美磋商结束后,美国财长贝森特放话称,中国“并没有实际实施稀土出口管制”。

这话一出,一些外媒都坐不住了,紧急向中国外交部求证。
我方发言人郭嘉昆虽然没有直接回答“是或不是”,但他明确表示,中方相关措施是对出口管制体系的“规范和完善”,符合国际通行做法,目的是维护全球产供链安全稳定。
同时他也强调,中方已经发布了有关中美磋商的消息,在官网可以查阅。
这话说得含蓄,但意思很清楚,中国的稀土新规,仍在生效中,而且中国还要同其他国家加强出口管制。
那贝森特为什么要睁眼说瞎话?说白了,就是演戏给国内看。他想营造一种“美国赢了”的假象,暗示特朗普政府威胁加征100%关税的策略奏效了,逼中国在稀土问题上让步。毕竟现在美国手里能打的牌越来越少,总不能承认自己黔驴技穷吧?
除了稀土,另一个让美国头疼的问题就是大豆。今年以来,中国一船美国大豆都没买,这对美国农业州来说简直是当头一棒。
贝森特在中美磋商后,也赶紧出来安抚,说中美谈判达成了“实质性框架”,豆农们不必过度担忧,言下之意,中国很快就要恢复采购了。

但是,这也只是他单方面的说法。中国到底买不买、买多少,还是未知数。如果最后中国不接招,贝森特这场戏可就演砸了。
那么接下来,中美互动的关键节点在哪?
很多人把目光投向了即将在韩国举办的APEC峰会。特朗普已经放风,希望在会议期间与中方高层会面。如果能成行,这场会晤很可能成为锁定吉隆坡成果、甚至推动新协议达成的关键一步。
但对美国来说,光靠“想见面”是不够的。美国其实很清楚,要想在稀土、大豆这类具体议题上拿到中方的承诺,他们必须拿出诚意来。
美国想要得到自己想要的,在中国关心的核心问题上拿出诚意。这其中,台湾问题是最绕不开的一条红线。
中方说的很清楚,要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进行对话。

美国如果继续在台海问题上玩“模糊战略”,一边声称坚持一个中国,一边又不断对台军售、纵容“台独”势力,那中美之间任何经贸协议都可能随时搁浅。
反过来,如果美方愿意正视中方的核心关切,明确反对“台独”,甚至表态支持两岸统一,很多现在看起来棘手的经贸问题,反而可能迎刃而解。
说到底,经贸谈判的主动权,已经握在了中国手中。
目前,双方或许能就某些具体领域达成有限协议,但长期来看,美国必须学会在尊重中国红线的基础上,寻找竞争共存的路径。这不是谁输谁赢的问题,而是两个大国在21世纪能否找到彼此相处之道的问题。
吉隆坡的谈判是个开始,但真正的考验,还在后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