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美决定于10月30日在韩国举行会谈的背景下,特朗普已经明确表示:“如果我们能在芬太尼问题上取得进展,关税可能会降低大约10%。”这意味着他把关税调整和芬太尼问题联系在了一起,将一个本来复杂的国际议题简化为一个“满足条件就能获得回报”的交易。

特朗普这次将芬太尼问题与关税挂钩,实际上是在延续他过去反复使用的策略:设定一个看似简单明了的条件,借此制造舆论压力,迫使对方按照他设定的框架作出选择。问题在于,这种策略有很大的风险,因为它过度简化了复杂的地缘政治关系。
中美关系包括了经贸、安全、人文等多个维度,而将其压缩成“满足条件就降关税”的二元选择,忽视了两国关系的多样性与深度。从特朗普近期的表态来看,他正试图在多个领域复制这一模式。
更为荒谬的是,美方提出的所谓“条件”,其内在逻辑显得极为不合理。美方要求中国为美国的芬太尼危机负责,并基于这一不成立的指控,滥施关税。然而如今,美方却试图通过削减部分非法关税(例如从20%降至10%)作为所谓的“重大让步”,来换取中国在一些关键问题上的全面配合。这种做法无异于将本已从中国手中拿走的利益,再用作交换筹码,显得非常不诚实,且凸显了谈判中的不平等。
不过,在不到24小时内,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对这一表态作出了回应,既表达了合作的意愿,也清楚划定了中方的底线。郭嘉昆的回应可以理解为:接纳对方的合作提议,但并不按特朗普设定的节奏行事。
中方的回应具有三重深意:首先,明确表达了愿意合作的立场,展现了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其次,强调中国在禁毒领域的坚定立场和良好记录,从而掌握了话语权;最为重要的是,第三点中提到的“美方应采取实际行动,为双方合作创造必要条件”,实际上是跳出了特朗普设定的谈判框架。这种回应体现了中国外交的沉稳和定力,既不急于讨价还价,也没有陷入对方设定的议题,而是在保持开放态度的同时,重新定义了谈判条件。

这种做法的背后,是中国对大国博弈的深刻理解:谁设定了框架,谁就掌握了谈判的主动权。中美关系本身复杂多维,任何单方面的压力都难以奏效。中方看似平和的回应,实则是在表明,真正可持续的合作必须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而不是简单的条件交换。
从更广的角度看,这场围绕关税与芬太尼的博弈,实际上讨论的是未来中美关系的相处模式。特朗普希望建立的是一种“交易型”关系,所有合作都像做生意一样定价,按照他的说法,就是“你满足我的条件,我就回报你”。这种模式的优点是简单直接,但问题在于它难以建立长期的信任。
而中方似乎更倾向于倡导一种“原则型”关系,即双方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建立长久的合作框架。虽然这种模式看起来进展较慢,但一旦建立,就更具韧性。从这个角度来看,当前的博弈已经超越了关税数字或芬太尼管控的问题,而是关于中美关系本质的理念之争。
特朗普追求的是立竿见影的“交易胜利”,而中方则更关注建立一个可持续的合作框架。这种深层次的分歧也解释了为什么中美谈判往往充满波折。双方不仅在具体议题上有分歧,更在如何管理两国关系的基本理念上存在差异。
展望未来,这场博弈更可能是一场持久战。特朗普的“交易艺术”虽然看似锐利,但受到国内政治和国际现实的双重制约。在美国,商界和农业州对长期贸易战的不满情绪越来越高;而在国际上,单边施压的做法也越来越难以奏效。这些因素可能会削弱特朗普在谈判中的地位。

更重要的是,中美关系的复杂性使得任何一方都难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塑造两国关系。更可能的结果是,经过多轮博弈后,双方会找到一个既不完全是“交易”也不完全是“规则”的中间道路。

这场关于关税与芬太尼的博弈,揭示了一个深刻的真相:特朗普试图用“生意的逻辑”来重新定义中美关系,将复杂的国际博弈简化为一场交易;而中国始终坚持以“战略的逻辑”来应对,关注长远的关系格局。国际社会正在密切关注,这场理念上的交锋,最终会是特朗普的“交易艺术”迅速见效,还是中国的“战略定力”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这不仅关系到两国,也将影响未来国际秩序的发展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