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本书跨越2000年时空,从先秦《国语》的“子母相权论”到民国梁启超的“无货币之国”论说,系统梳理传统中国货币金融思想,是近年来何平教授在传统中国货币金融思想专题研讨的基础上结集成的一本系统性研究专著。书中从重建理论、回应现代命题、坚持历史方法三个维度,挖掘传统智慧,助力今日思考。无论是专业学者,还是普通读者,都能从中领略货币金融思想的博大精深,感受历史与现实的交融。翻开这本书,让我们一起走进传统中国货币金融思想的世界,探寻经济发展的智慧源泉!
小编为读者们提供赠阅福利(详见文末),数量有限,欢迎大家积极留言参与。
《传统中国货币金融思想导论》
作者:何平
中国金融出版社
2025年6月
01
内容简介
为了正确地认识货币金融思想史的主要内容和学科意义,更好地把握本书的主题和旨趣,下面从三个方面做一个贯通的说明。
第一,从“以传统中国的货币金融思想重建货币金融理论”出发,回应从怎样的视角和路径切入,可能发现和发掘传统中国货币金融思想具有哪些闪光之点,可以为今天所用。第二,以传统中国货币金融思想发展历程中的主要理论命题、范畴和概念,回应今天相同概念和命题的疑惑与追问。在历史长时段的思考方法上,围绕今天的主题关心,从历史纵深的透视中可以怎样得到拓展和深化,以期推动货币金融问题的思考,更加契合真实世界,接近真理。第三,从“历史是一种方法”的视角出发,申述坚持真实世界和思想经验的长时段把握和提炼,力戒截取一个时段囿于一个地域的思想局限,建立经久的理论框架。
02
作者简介
何平
1965年生,湖北省咸丰县人。1991年7月迄今,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现为货币金融系教授、金融学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金融学会金融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财政学会财政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钱币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经济史学会理事。2003年1月至2017年7月,任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等职。
2000年10月至2002年9月,在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从事“中日金融发展比较”的博士后研究。2008-2009学年,在美国哈佛大学文理研究生院(GSAS)Committee on Business & Economics(设于哈佛商学院HBS)从事“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制度”的博士后研究。2005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3年评为北京市高校优秀教学名师。2020年度获评中国人民大学“大华杰出教学贡献奖”。
出版专著《清代赋税政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传统中国的货币与财政》(人民出版社2019年),合著《人民币国际化道路研究》(李稻葵主编,科学出版社2013年)。出版译著《经济史上的教训》([日]冈崎哲二,新华出版社2004年)、《货币制度的世界史》([日]黑田明伸,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经济发展中的制度与组织》([日]冈崎哲二,中信出版社2010年)、《别无他法——作为终极风险管理者的政府》([美]戴维·莫斯著,人民出版社2014年)、《现代银行业的中国基石—广州十三行担保制度与银行存款保险的起源》([美]葛富锐Frederic Delano Grant, Jr.著,中国金融出版社2020年)。
03
精彩试读
以传统中国货币金融的思想资源重建货币金融理论
关于传统中国经济思想以及货币金融思想的研究,已经有丰厚的学术积累。本书在充分吸纳既有研究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对典型文献的系统性解读,从三个层面切入传统中国货币金融思想的梳理和考察:第一,以典型文献所见,厘清各个历史时期具有时代精神的思想精英从自身所处的历史情景及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出发,回应时代之问,怎样构建了货币及金融的概念和范畴并形成具有时代特征的货币思想,并提出因应之策。第二,从东西比较出发,以西方特别是欧洲在货币金融思想上的进展和理论建设为参照,超越时间约束,分析和发掘传统中国在相应货币金融问题上进行了怎样的独立思考和政策措置。第三,从今天的立场出发,超越时空限制,通过古今对话,东西对话,将特定时点的传统中国货币金融思想放到人类货币金融思想发展的整体格局中,来考察其形成根据、思想内容及其功能意义。以此为基础,揭示在怎样的层面上,只有吸纳长时段中国货币金融演进的思想资源,才能构成完美的人类货币思想史,并消除西方货币金融理论因时空限制引致的天然局限,从而形成贴近人类整体货币金融历史的真实世界,尽可能接近真理,反映人类整体智慧的货币金融理论。
怎样实现以传统中国货币金融思想资源来重建今天的货币金融理论?我们的回答是,以上考察传统中国货币金融思想的三个切入层面,其中隐含着以传统中国货币金融的思想资源重建货币金融理论的三个路径:第一个路径,对传统中国货币金融思想与今天货币金融理论进行纵向比较,明确同一货币金融概念及思想的时代性,古今对话,将传统中国货币金融的历史和思想作为一面镜子,更加清晰地认识今天货币金融范畴的特征、性质和内涵。第二个路径,利用中西比较的分析,东西对话,辨析同一货币、金融范畴及理论如何受地域和国情影响,具有空间地域性特征的内涵和制度条件。第三个路径,利用古今、中西的综合比较,明确传统中国不同时期货币金融的时代主题以及长时段视角下时代主题变化的动因和机制(技术、观念和制度的互动),映照西方路径的货币金融思想所固有的社会经济背景、功能及其意义,为今天货币金融概念及理论的时代性和阶段性特色塑造,提供思想资源。
总体说来,从货币金融的概念、范畴和理论框架的立场出发,传统中国在货币金融问题上的思想资源所提供的,在内涵上的互补、改进和修正,在货币金融实践上的时空拓展,在思想和政策互动上的机制创新,立足货币金融,在市场交易、实体经济发展以及人类美好生活向往的实现等一般性人类终极问题解决上的独特视角和贡献,都是重塑和重建当前并非完美的货币金融理论不可或缺的思想资源和理论武器。
以传统中国货币金融思想回应今天货币金融领域的时代之问
(一)从货币的主权国家治理看,去中心化的比特币是人类货币的终极选择吗?
2009年比特币的诞生,是基于其创造者关于现行货币系统完全不可信的认知。它挑战现行的货币体系,构建和发行以黄金为模版的数字资产。比特币的区块链,是一个巨大的电子表格,一个超级庞大的账本,同时保存在世界各地的数千台电脑上。其运作形式,似乎给人普遍惠及人类全体80余亿人的印象。实际上,它的核心机制是以算法为基础,抛却中央银行传统货币发行和货币供给机制,以交易者普遍的网络交易记录,实现分散的民主的货币制度的建立。它以超脱法律和公权力的算法和计算机技术,试图构建一个真正民主的货币运行的自然秩序。然而,时至今日,比特币作为投机资产而不是作为价格刻度和记账单位的表现,它要成为人类的终极货币形态,似乎只是一种幻想。而比特币的创造或开采的特殊方式,表明它只是一个新的权力中心代替传统的权力中心,最终为特定的秉持技术决定论的垄断机构所控制,完全偏离“货币民主化”的初衷。实际上,“一国一通货”制度的形成,是17世纪后民族国家建构历程的一个当然的组成部分。它既是人类制度塑造的经验积累,也是货币功能发挥的本质要求。
(二)从铜钱流通规律出发,如何看待“货币的本质是信用”的判断?
铜钱流通规律表明,作为价格标准的铜钱绝不是具有无上权力的国家和政府可以“惜铜爱工”随意贬损的东西。它在特定的货币环境下,凸显出马克思关于货币是一般等价物的基本要求。自然,这种铜钱实体货币,似亦依从马克思关于货币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来发挥功能,它本身的价值不得随意贬损,(自然)其实体也未曾内含任何作为借贷行为的信用因素。在这种思路的延长线上,私铸铜钱(诸如綖环钱、剪廓钱之类)的贬损部分,只是非法的不正当行为,自然也没有丝毫借贷意义的信用内容。至于私铸铜钱事实上的民间使用,是官方完好铜钱供给不足情形下民间基于市场圈共识在流通手段上的自律创造,如同今天的社区货币和大学饭卡,与信用活动也没有必然的关联。如同清泷信宏、约翰·穆尔所主张,货币是用来清算人们经济关系的终极手段,而在人类初始及后续的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它体现为具有完备价值和普遍可接受性的财富实体(参见清泷信宏、约翰·穆尔:《罪恶是所有货币的根源》,《比较》第4辑,中信出版社2002年)。而信用是基于熟人社会的共识和法律维持的契约约束这种具有固定关系的内生产物。
(三)从国际贸易和国际收支状态来看,国际贸易的本质是真实财富的享用还是货币积累?
今天美国总统特朗普发动的关税及贸易战,正在给世界经济产生剧烈的破坏性震荡,而中国首当其冲。本书第4-8章的内容,都与中西贸易和货币的流动相关联。其中在论述蓝鼎元的开海论、苏楞额的白银外流论、马建忠的重商主义金银观中,我特别地讨论了中西贸易与货币流动的关系问题。这里仅只指出,清代中国嘉庆时期以前中西贸易中白银的单向流入中国,并不形成今天意义的入超和外汇储备,形成享用国际资源的债权。西方白银与中国茶叶、生丝和瓷器的交易,在中国的视角里,属于完全意义的“物物交易”。白银进入中国内化为中国的国内货币,支撑着中国的贡赋经济体制,并非用于外国商品和技术的进口。只是1840年鸦片战争西方列强进入中国之后,西方在新型货币体系和银行制度下,重塑贸易和货币的内容,使得中国的国际贸易与国际收支打上近代的烙印。
由于陷入半封建半殖民境地,近代中国不仅在国际商品的享用上,没有获得应有的福利,而且在货币体制和白银获取和价值维持上也处于被动屈从的地位,出现“镑亏”和铸币税的巨大损失。如何在贸易与货币,实质经济的增长与货币金融建设上实现平衡和协调,嘉庆年间以来近代中国的经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自然实验室,应当有对于今天有益的启示。15世纪以来,中西交往由贸易的逻辑在1840年转换为战争的逻辑,给中国人民造成了无穷的灾难。中国思想精英在中西分流下对货币金融问题的思考和艰难摸索,展现出强烈的独立自强理想,由于当时货币金融的实践和主题,较之古代与今天更加贯通和直接,给今天的理论思考提供了更加切近的启示。
货币思想史是金融学科建设不可或缺的理论源泉
关于货币金融思想史及货币金融史的学科意义,何平教授在2024年4月以来先后由东方出版社再版的萧清先生著《中国古代货币史》、《中国近代货币金融史》和《中国古代货币思想史》的三篇“再版前言”里,反复做了申论,其要义是,要在货币金融问题上建立起经久的理论,没有对中国国情的纵深了解,绝无可能!市场货币主义的创立者,美国乔治梅森大学莫卡特斯中心的斯科特·萨姆纳(Scott Sumner) 教授,在论及为什么经济思想史如此重要之时,他认为,自己如果没有长时段贯通的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研究经历,不可能提出创新性的市场货币主义理论,只能在既有的固定框架内,做一些偏离真实世界在技术上的修修补补。经济思想史及货币思想史的学习,既关乎一般意义上的方法论,也关乎专业理论建构的基本要求。
04
目录
第一章 金属铸币时代:货币基准单位、铸币国定论与货币数量论
第一节 单穆公 “子母相权论” 与货币的层次结构 / 5
第二节 《国蓄》篇所见《管子》的货币数量论与国家治理 / 11
第二章 铜钱时代:格雷欣法则、货币铸造专权与货币万能
第一节 西汉贾谊的 “奸钱论” 与格雷欣法则 / 25
第二节 晁错 “贱金玉” 的货币国定论与司马迁的货币交易说 / 36
第三节 《盐铁论》所见桑弘羊铸币权的中央集中垄断思想及其意义 / 67
第四节 中古自然经济下的货币拜物教经典《钱神论》 / 76
第三章 纸币时代:铜钱短缺、国家纸币与纸币的价值调控
第一节 唐宋的 “钱荒论” 及其实质 / 91
第二节 世界最早纸币理论 “称提理论” 与南宋纸币风险管理 / 102
第三节 《叶李十四条划》与元代纸币的性质 / 115
第四章 白银时代(一):钱钞失序、并行互补流通与白银忧虑
第一节 白银走上主导货币舞台的步伐与明中期的 “邱濬方案” / 133
第二节 明代中后期货币 “使用处方” 的转变 —— 从 “重钱轻银”“行钞废银” 到 “三者相权” / 144
第三节 “白银时代” 的多维透视与明末的 “废银论” / 158
第五章 白银时代(二):白银短缺、外部供给与纸币魔咒
第一节 明清之际陆世仪的货币论与信用货币的缺失 / 177
第二节 “贸易的猜忌”、蓝鼎元的开海论与货币的外部供给 / 192
第三节 王瑬 “钞无尽” 的货币思想与 “现代货币理论” / 206
第四节 许楣 “有尽故贵” 的货币金属论与货币的 “三极世界” / 220
第六章 近代转换的基础:白银外流的实际与纸币观念的落后
第一节 苏楞额的 “白银外流论” 与近代中国的货币困境 / 240
第二节 马克思笔下的王茂荫及其纸币理论 / 256
第七章 近代转换的努力(一):货币失序、本位方案与困境
第一节 马建忠的 “重商主义” 金银观与近代中国主导货币的取向 / 279
第二节 康有为 “金本位救国论” 与近代中国的本位困境 / 295
第三节 梁启超的 “虚金本位论” 与货币行政的失败 / 311
第八章 近代转换的努力(二):近代化融资、银行方案及艰难实验
第一节 郑观应的银行论与近代中国银行发展的指向 / 332
第二节 孙中山的 “钱币革命论” 与纸币的未来 / 350
第三节 李宏龄的票号成败论与近代中国公司制度的缺失 / 368
赠书推荐
《传统中国货币金融思想导论》
作者:何平
出版社:中国金融出版社
出版年:2025年6月
↓ 获得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