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8 月 12 日,中美发布《中美斯德哥尔摩经贸会谈联合声明》,美国将对华 10% 关税延期 90 天,暂停 24% 关税实施。
这一决策与三年前特朗普政府时期的关税政策形成鲜明对比。2022 年,美国曾将对华关税提升至 25%,覆盖近 5500 亿美元中国商品。当时美方宣称此举能减少贸易逆差、促进制造业回流。实际执行中,美国对华贸易逆差年度增幅却达 12.3%,部分依赖中国供应链的制造业企业成本飙升,被迫裁员或外迁。
2023 年,美国尝试分阶段调整关税,先将电子设备、医疗器械等 1200 亿美元商品关税降至 15%。数据显示,相关领域进口成本下降使美国零售物价指数环比下降 0.3%,惠及约 800 万家庭。同期中国对美出口额同比增长 4.7%,其中机电产品出口占比提升至 62%,显示产业链韧性。
美国政策转向源于多重压力。国内通胀率连续 18 个月高于 5% 警戒线,美联储被迫维持高利率,导致中小企业融资成本上涨 37%。密歇根大学消费者信心指数跌至近十年最低,62% 受访者认为物价高企与对华关税直接相关。
中国的反制措施让美国感受到实质压力。对美大豆、玉米加征的报复性关税,使美国农业出口额年度减少 187 亿美元,中西部农场主破产率上升 23%。稀土等关键资源的出口管制,迫使美国新能源企业重新评估供应链,多家光伏企业将生产基地转移至东南亚。
美国商界的游说力量不可忽视。美国商会 2024 年发布的报告显示,91% 的会员企业认为对华高关税损害竞争力,苹果、特斯拉等巨头高管多次公开呼吁取消关税。华尔街金融机构测算,若维持 25% 关税,标普 500 企业年度利润将缩水 4.2%。
关税延期对中美贸易格局产生即时影响。中国纺织业订单量一周内增长 17%,广东、浙江等地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回升 9%。美国零售商开始增加圣诞季备货,沃尔玛已提前采购价值 32 亿美元的中国节日商品。全球供应链正出现新调整。越南、墨西哥等国中转贸易增长,中国零部件经第三国组装后再出口美国的份额升至 19%。德国大众、日本丰田等跨国企业加快在华本地化生产,将北美市场所需零部件产能提升 25%。
未来 90 天的谈判将聚焦三个焦点。知识产权保护领域,美方要求扩大专利保护范围,中方则坚持技术转让自愿原则。农产品市场准入方面,中国拟放宽美国牛肉进口检疫标准,换取美方解除禽肉进口限制。数字贸易规则谈判中,数据跨境流动成为争议核心,双方在服务器本地化要求上存在分歧。
中国应对的底气来自坚实的经济基本面。制造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达 28.8%,拥有 41 个工业大类、207 个中类、666 个小类的完整体系。内需市场持续扩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 47 万亿元,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逐步显现。
自贸试验区扩容至 21 个,海南自贸港封关运作进入倒计时,RCEP 区域内贸易额占比提升至 30.8%。这些开放举措为中国在贸易谈判中增添筹码,也为全球企业提供更多选择。
美国此次政策调整,是现实压力下的理性选择。贸易战没有赢家,持续的关税壁垒只会加剧全球经济分裂。未来,如何在竞争中寻找合作支点,考验着中美双方的政治智慧,也将深刻影响世界经济格局的走向。
上一篇:原创 一纸关税令,撼动百亿军购案:瑞士F-35战机交易再起波澜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