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外媒上冒出个消息:墨西哥打算在下个月提交的2026年预算里,给中国商品加关税,像汽车、纺织、塑料这些常见东西都可能涨税,另外一些亚洲国家估计也会被一起“针对”。这事儿是彭博社先报的,而且消息来源不止一个。
更巧的是,这时间点特别敏感——就在特朗普又放话要提高对华关税,还拿稀土说事儿之后没几天。按理说,墨西哥之前一直对外说“不在中美之间选边站”,还说不会跟着限制中国进口,结果这回突然在预算里加这么一条,不少人一下子就觉得:这是要往美国那边靠了?
不过现在传出来的只是预算草案里的安排,具体税率多少没说清,哪天开始执行也没定死。按流程,预算得送国会讨论投票。辛鲍姆所在的政党加上盟友,在参众两院的席位都不少,想通过问题不大。但就算写进预算,离真落实还有段距离。简单说,墨西哥这回更像是先把“架势”摆出来,真要动手,还得看之后的政治风向怎么变。有人说这是“先表个态,再看看情况”,差不多就是这意思。
那墨西哥为啥要这么干?内外因素都有。先说说外因,主要是美国给的压力。这段时间特朗普老强调,别让中国的低价商品先绕道墨西哥,再卖到美国,还把反毒、打击暴力这些事儿跟这绑在一起谈。对墨西哥,他不光压着汽车、金属这些主要品类的关税不让降,还把对墨西哥的整体关税延长了一段时间。
这招对墨西哥来说,确实挺管用。你知道墨西哥外贸多依赖美国吗?差不多八成以上的出口都卖到美国,这就是它的“命门”。要是美国真把关税往上调,墨西哥的工厂日子就难办了。再加上美国那边老提“北美堡垒”的想法,意思就是让美国、墨西哥、加拿大绑得紧一点,尽量少让中国商品进来,连美国财政部长都给这思路点过赞。这么一来二去,外界自然觉得墨西哥要“跟着美国走”了。
再说说内因,也不难理解。墨西哥国内经济这两年不太顺,增长没劲儿、通胀还在涨,财政也挺紧张。政府想给外界递个信号:“我们在想办法,而且能跟美国处好关系”。那怎么才能让美国一眼看到?在预算里加一条“对中国商品加税”就很容易。
这个动作成本不高,但动静不小——既能告诉美国“我配合你”,又给自己留了余地,毕竟写的是2026年才可能实施,中间还能调。说白了,就是先给美国个态度,真要不要下手,以后再说。
可问题是,墨西哥这笔账其实不好算。墨西哥是中国在拉美的重要伙伴,中国对墨西哥来说也很关键,两边这么多年攒下的贸易链条,不是一句“加税”就能随便切断的。就说汽车吧,墨西哥出口到美国的整车里,好多零部件都来自中国,有的统计说占了三成多。要是对这些零部件加税,成本肯定得涨,有媒体估算,成本至少要往上走一截。
成本涨了,最后谁扛?要么涨价让美国消费者买单,要么企业自己扛,利润少了就可能裁员、减产。再看边境那些小工厂,靠中国原材料简单加工一下再卖到美国,这些厂子扛风险能力弱,关税一叠加,很容易就倒了。有人估算过,真这样的话,丢几万岗位不是瞎说的。而且墨西哥物价本来就不低,进口商品再涨个一成左右,老百姓日子就更紧了。
这还牵扯到一个更实际的问题:墨西哥到底想走哪条路?之前墨西哥对外说“不选边”,一边跟美国做生意,一边跟中国搞合作,两边都不得罪,挺体面。现在把对中国加税写进预算,等于自己拆了“不选边”的一块台阶。
这种操作不光会影响跟中国的合作,还会让拉美其他国家对墨西哥有看法。比如巴西、阿根廷,一直顶着美国压力跟中国做生意。要是墨西哥一头扎进“北美堡垒”,别人就会觉得:“你是站美国那边的”。以后在区域里谈合作,墨西哥说话的分量也会变轻。
很多人问,这是不是意味着墨西哥“彻底倒向美国”了?我觉得还没到那一步。这更像是做给美国看的姿态,而且写在2026年预算里,不是马上就执行。为啥这么安排?在墨西哥看来,中美之间的博弈还在变,说不定过段时间气氛就缓和了,到时候这条加税政策就能调、能削弱,甚至直接撤了——这是给自己留后路。
当然,政治风向也可能彻底变,万一美国那边选举紧张、态度更硬,墨西哥为了“平息事儿”,说不定也会提前执行。所以这事儿也不能掉以轻心。
那中国该怎么办?其实态度早就摆出来了。中方已经说过很多次,不赞成打关税战,反对拿中国的利益当第三方交易的筹码。要是真出现伤害中方利益的动作,中国会对等反制,这不是说空话。
同时,中国也不会把所有鸡蛋放一个篮子里。过去几年,从上合组织到金砖国家,从RCEP到中日韩自贸谈判,中国一直在拓展多边合作,目的就是让外部市场更分散,就算哪边出问题,整体也不会被卡住。在拉美这边,中国和巴西、阿根廷这些国家的合作力度还在加大。把这些都推进好,就算墨西哥这边有波动,风险也能分散开。
有人担心,美国会继续用关税和安全话题压墨西哥。这种可能性确实不小,也不算新鲜事。但我们得稳住,别被节奏带着跑。该沟通的沟通,该亮底线的亮底线。对墨西哥来说,跟美国处好关系是一回事,但想在区域里保住信誉,跟中国这边也不能闹僵。得把这“算账的逻辑”跟他们讲清楚:短期摆姿态容易,长期的后果却更重。
再直白点说,墨西哥这回的操作,放新闻里看挺热闹,但落到产业上,其实有点“亏”。预算里写“准备加税”,信号一放出去,企业就会更谨慎。供应链又不是钉在地上不动的,哪儿稳定,货就往哪儿去。
墨西哥要是真想要更稳的就业、更低的物价,最该做的是提升本地能力、保证政策不变来变去,而不是把关税当“万能药”。关税也许能挡一阵货,但挡不住成本和预期的差距。等企业用脚投票、把产能转走了,留给墨西哥的就是更高的通胀、更少的岗位,还有更弱的议价能力。
那中国有没有更具体的做法?有三点可以参考:
第一,跟墨西哥的沟通渠道得保持畅通,官方层面的信息要讲清楚,行业层面的对接要更密。把关键行业一个个捋一遍,能合作的具体项目排个时间表,别光空讲道理。
第二,对墨西哥市场的风险要分分层:短期订单尽量分散,关键零部件搞双供应或者备份;中期在墨西哥投资的项目,优先选那些对政策波动不敏感、回报稳的方向,比如基础设施、物流、能源设备;长期在拉美布局上,把更多资源投给愿意稳定合作的国家,让区域合作更有韧性。
第三,要保留对等反制的工具,但用的时候得谨慎,看对方动作的力度来定。这个节奏要拿准,既不能软,也不能太急躁。
墨西哥不是没选择,关键是得想明白:怎么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跟美国处好关系是一门课,跟中国稳住合作是另一门课,两门都得及格,以后日子才好过。
中方该做的都在做,接下来就看墨西哥愿不愿意把“姿态”变成“理性”。这事处理好了,中美墨三方都能少点矛盾、多点生意;处理不好,还得回到谈判桌前,一遍遍地把道理说透。谁都不想走弯路,关键就看谁肯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