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9月,长春航空国际博览城上空引擎轰鸣,2025空军航空开放活动和长春航空展如约而至。
这是一场“天空展演”的精彩呈现,也是“低空经济”的有力助推,更是吉林老工业基地叩响新产业之门的关键契机。
低空经济,吉林发展潜力何在?
低空经济以3000米以下低空空域飞行为核心,覆盖交通、物流、巡检、植保、救援等多个领域。
中国民用航空局数据显示,到2035年,中国低空经济的市场规模有望达到3.5万亿元。
不难预见,这是一片亟待开发的万亿“蓝海”。
面对这片“蓝海”,吉林不愿错过,更不能错过。但要驶入,须先破解三大难题:产业散、应用浅、认知弱。
此次航展,恰似一把金钥匙,正悄然打开这阻碍吉林低空经济发展的“三重门”。
链起“零散力量”:
航展搭台,破解企业协同之困
吉林低空经济的短板,藏在本土企业的“孤军奋战”里。
“吉林省相关低空企业不少,但大多分散在制造、运营等单一环节,上下游没能拧成一股绳,像断了节的链条,难以形成合力。”吉林工商学院教授王昆直言,这种“单打独斗”导致技术卡壳、订单难找,成为产业持续发展的拦路虎。
简言之,上下游断层、技术“卡脖子”、订单找不着北——这是吉林很多本土企业面临的困境。而今年的长春航空展,恰好搭起了“全国资源对接吉林”的桥梁。
本届航空展200余家参展单位中,低空经济馆的82家企业格外亮眼。航天时代飞鹏、通号集团、联合飞机等企业携16项新技术、百余件新产品集中亮相。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王昆表示,从这些参展企业的布局就能清晰发现,基础设施、飞行器制造、运营服务、飞行保障的全链条已完整呈现,这正是吉林低空经济长期缺失、也最需要的“协同框架”。
这种“按链布局”的模式,让吉林本土企业得以直接对接“产业链伙伴”。
吉林大学教授、吉林省智能感知与网络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胡封晔带着技术而来:“我们做的无人系统,能服务国防,也能助力地方经济。”但他坦言,技术要落地,还需与企业深度合作。
吉林化纤集团展台的碳纤维无人机制件格外吸睛——轻量高强度的材料,为提升无人机续航能力提供了关键材料支撑。
吉林省翼启飞科技则带来了“应用落地”的答案——大疆Matrice4T无人机,具备智能巡检、激光标注、测量等功能;大载重运载FC30无人机长航程的特点,令其在物流领域拥有更大发展空间。
就这样,技术、材料、应用场景在此精准匹配,原本零散的环节被一一串联,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
这岂止是展会!更是吉林低空经济从“零散生长”到“集群爆发”的“加速器”。
打破“认知围墙”:
流量赋能,让低空经济走进大众视野
吉林低空经济的潜力,藏在“没人知道”里。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公众对低空经济的理解仍停留在‘无人机表演’等浅层认知,对其在农业、物流、应急等领域的实际价值知之甚少。”王昆表示,这种认知偏差,直接制约了市场需求的释放和产业生态的完善。
比如,市民觉得“无人机就是玩的”,企业主认为“和我们的业务没关系”,农民说“种地用不上这东西”——认知的围墙,比技术上的坎还难破。
长春航空展的“流量魔法”,恰好把这堵“墙”打破。
本届航展总观展人数达99.6万人次。近百万观众里,不只有航空迷,还有来自各行各业的“潜在用户”。
当人们走进航空展,会惊奇地发现:原来低空经济离自己这么近!
吉林省通用航空的展台前人头攒动。公司总经理鄢淑清一句话点明核心:“深耕低空领域,聚焦空天地全产业链。”
她们的“低空+农业”模式,让不少农民大开眼界:在白城、松原等地,进行人工影响天气航空作业,可以缓解干旱、防御冰雹;在万亩稻田上空,无人机精准喷洒农药,既省力又省钱。
长春市双阳区奢岭街道马场村党支部书记李华靓,在航空展上分享了自己的“实战经验”:“我们村的稻田用上无人机打药后,为农业发展和新农人的工作带来许多便利,很实用。”他的现身说法,比任何宣传都有说服力。
长春建设集团施工工人勇健指着无人机模型说:“在进行一些绘制工作时,也会有无人机的参与。”
此外,在应急救援、电力巡检、城市管理等方面,观众们看到了,利用无人机如何让城市运行更智慧、更安全、更高效。
航空展改变的,不仅是普通人的看法,也让企业看到新商机。
长春市低空经济产业发展投资公司董事、副总裁于汇充满信心地表示:“未来,长春市的低空经济发展一定会有较快增长,这将为长春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有力支撑。”
可以说,一场航空展,让低空经济从抽象概念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生产力”。当更多人开始相信“这东西有用”,市场的大门,也就此真正打开。
擦亮“吉林名片”:
IP加持,筑牢低空经济品牌底气
随着产业协同、认知普及两大难题逐步破解,吉林低空经济还需要一张“亮眼名片”来提升竞争力。而长春航空展,恰好承担了这一角色。
从2019年到2025年,长春航空展已成功举办4届,早已不是简单的“飞机秀”。经过多年培育,它已经成为全国知名的“航空IP”,而这个IP的能量,正变成吉林低空经济的“品牌底气”。
也许有人会问:吉林搞低空经济,凭什么?
航空展上的“吉林造”,正是最直接的答案。
吉林省翼启飞科技的6款无人机,能覆盖农林植保、电力巡检等多个场景;长春长光博翔的“双飞翼+多旋翼”无人机,特殊的外形设计让观众驻足,工作人员说“航时长、抗风强,干活特别好用”。
更重要的是,这份底气早有政策铺路。作为全国首批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城市,长春市去年出台行动计划,要建设“东北低空经济中心”,净月高新区即是核心区。
就连外来合作,也看中吉林的基础。
6月,净月高新区和亿航智能签约,瞄准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研发制造。
亿航载人eVTOL将在吉林省打造“低空+文旅”的亮丽名片,提供空中观光体验,让市民和游客早日感受“打飞的”的便捷与震撼。净月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周洪亮说:“我们可以全面承接亿航产品碳纤维组件研制业务,并拓展到其他零部件制造,力争3年内让低空应用服务覆盖全省。”
“吉林的低空经济,不是从零起步,而是有扎实基础。”王昆说,“从政策到技术,从本土创新到外来合作,吉林省已具备发展低空经济的诸多有利条件。问题在于,这些优势很多人并不了解。因此,更需要像长春航空展这样的大IP将吉林的实力与潜力系统地展示出去,形成强大的品牌效应,让‘吉林低空经济’这张名片被更多人知晓和认可。”
航展落幕,蓝图更清。以航展为媒,吉林正把政策、技术、制造与应用的家底,转化为看得见的竞争力与品牌力。面向未来,协同发力、深耕场景,这片万亿蓝海必将成为吉林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来源:彩练新闻
作者:赵乃政 邱国强
责编:金馨鑫
编审:张宇
监审:董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