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张玫 北京报道
在公募基金行业高管变动频繁的背景下,“创投系”公募机构新沃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下称“新沃基金”)近日完成关键人事布局。
9月27日,该公司正式发布高级管理人员变更公告,宣布李曦自2025年9月26日起正式出任总经理一职,填补了自今年4月原总经理李钧离任后长达半年的职位空缺。
针对高管变动等情况,《华夏时报》记者9月29日向新沃基金发送采访函,截至发稿,未收到回复。
高管频繁更迭
新沃基金成立于2015年8月19日,作为新沃控股集团旗下的公募平台,其发展历程始终伴随着高管的频繁更迭。
据公开信息统计,李曦已是公司成立十年来的第六任总经理。近十年来,公司总经理职位更迭频繁,领导层稳定性面临考验。
纵观其发展历程,这一核心职位的交接已成为常态。自2015年起,已有包括王靖飞、库三七、易勇、邢凯、李钧在内的多人先后出任该职,且多位总经理的任期仅在1至3年之间,如邢凯(3年1月)和库三七(2年10月)已属任职时间较长者。值得注意的是,朱灿曾三度在不同时期临危受命,担任代总经理。而朱灿也是新沃基金的实际控制人。
此番李曦从代任到正式接任,标志着公司进入一个新的管理周期。李曦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资管老将,拥有覆盖债券、股票、基金及衍生品等多元领域的投资与管理经验。
在加入新沃基金之前,李曦的职业生涯横跨多家知名券商,包括华创证券、恒泰证券、国联证券及国新证券等,长期在资产管理条线担任核心管理职务,积淀了深厚的资管业务实战与领导经验。
她自2025年4月起加入新沃基金,担任董事、副总经理并代行总经理职责。
上一任总经理李钧于2023年11月17日任职,在2025年4月2日因个人原因离职,任期仅一年半。李钧历任中国银行烟台分行科员、交易中心主任,中国银行约翰内斯堡分行资金部负责人,江苏银行资金业务部副总经理、金融市场部副总经理、金融市场部总经理、资金营运中心总经理、资产托管部主要负责人等职务。
债基占比近九成
公开资料显示,新沃基金由四大股东共同持有。其中,新沃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作为第一大股东,出资9,828万元,持有63.01%的绝对控股权。新沃联合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作为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为27.01%。上述两家关联方合计持股比例高达90.02%。
此外,公司在核心控股之外,也引入了具有地方国资背景的战略股东青岛金家岭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与青岛海诺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分别持有4.99%的股权。
截至2025年9月,公司公募管理规模为127.64亿元,在全行业160余家公募机构中排名靠后。产品结构上,债券型基金占据绝对主导,两只债基合计规模达114亿元,占比近九成。
权益类基金规模不足1亿元,3只主动权益产品近三年净值跌幅均超18%,其中新沃内需增长A自2021年成立以来累计下跌41.86%。
天天基金数据显示,从2015年底的22.47亿元起步,经过数年积累,新沃基金管理规模在2021年底达到54.05亿元的高点,完成了第一轮规模扩张。
在创下2021年的高点后,基金规模陷入了长达两年的“平台期”,至2023年底始终在53亿元左右徘徊,增长陷入停滞。然而,转机在2024年出现。在一年之内,其规模从年初的52.63亿元(2024年3月31日)猛增至年底的123.66亿元。
“小微”的权益基
新沃基金的产品图谱清晰地勾勒出其当前的发展模式。根据天天基金数据,依靠庄磊领衔的固收团队构筑规模基础,同时由刘灿、刘腾飞等基金经理在权益端寻求业绩突破。
具体而言,在权益投资领域,由刘灿管理的新沃内需增长混合(A/C类)成为公司产品焦点,其近6个月回报率约29%,近1年回报率更是突破45%,产品收益率在市场同类产品中处于中上游。此外,由刘腾飞管理的新沃创新领航混合与新沃通盈灵活配置混合,近1年回报率也分别达到34%和26%。
然而,不俗的业绩尚未转化为可观的管理规模。上述所有偏股型混合基金的总规模合计仅约0.52亿元,呈现出“业绩叫好但规模叫座难”的现状。
新沃基金的案例,折射出中小公募机构在行业马太效应加剧背景下的生存挑战:产品同质化、投研资源有限、渠道议价能力弱等。
在此情况下,中小规模公募基金该如何破局?济安金信基金评价中心主任王铁牛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首先,中小基金公司需要在细分的基金产品类型中,聚焦细分赛道,打造差异化产品。比如ETF、ESG、量化等方向形成自身定位和市场口碑。其次,持续提升投研效率,例如与科技企业、科研院所等机构深入合作,在成本可控的前提下,持续建设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的一体化投研平台。在保证投研效果的前提下,提升投研效率,降低投研人员的成本支出。第三是通过持续的渠道拓展和数字化营销手段进行产品推广和宣传,降低传统渠道费用,形成自身的产品销售和推广的营销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