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财联社报道,2025年11月初,美国最高法院将针对特朗普政府的全球关税措施举行听证会,这场庭审的结果不仅关乎一场持续数月的贸易争端,更可能重塑中美乃至全球的经贸格局。就在判决前夕,特朗普政府正悄悄调整策略,豁免了黄金、LED灯、部分矿物与化学品等数十种商品的关税,甚至签署行政令授权商务部和贸易代表办公室自行审批豁免申请,这番举动难免让人猜测其背后的真实意图。
事情得从今年1月说起,特朗普刚上台就绕开国会,援引《国际经济紧急权力法》(IEEPA)对几乎所有贸易伙伴挥起关税大棒,推出10%的“基准关税”和针对中国的“芬太尼关税”,理由是贸易逆差构成“异常且极端”的国家安全威胁。这套操作很快引发连锁反应,5月美国国际贸易法院率先裁定关税违法,认定总统无权以该法律为依据征税;8月联邦巡回上诉法院以7:4的投票维持原判,特朗普不服气地将官司打到了最高法院。

编辑
更有意思的是舆论场的反应。近50位横跨不同政治立场的经济学家联名提交法律意见书,领头的正是前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和耶伦,这些大佬直接戳破谎言,称贸易逆差本就是“正常现象”,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索洛那句“我一直和理发师存在贸易逆差”的玩笑话,被他们拿来讽刺特朗普对经济学的无知。他们测算,关税将造成数万亿美元经济损失,且根本无法缩小逆差,这不过是“基础经济学常识”。除了经济学家,31名前联邦法官、前军方与国家安全官员也通过“法庭之友文件”支持推翻关税,可见反对声浪之大。
当然也有帮腔的,美国法律与司法中心(ACLJ)就跳出来宣称,总统是“外交事务中的唯一权力机构”,法院事后质疑属于越权,会破坏两百年的宪法框架。这种说法听起来唬人,却难掩政策本身的漏洞——自关税战打响至今,美国没签下几个新贸易协议,反而让本土企业苦不堪言。
特朗普此时松口豁免关税,算盘打得叮当响。最直接的考量就是法律风险,一旦最高法院维持原判,政府可能要退还数千亿美元已征关税,有消息称若裁决推迟到2026年6月,退款规模将达7500亿至1万亿美元,这对频频面临停摆的美国财政来说无疑是灾难。提前豁免部分商品关税,相当于提前削减未来的退款压力,典型的“对冲策略”。

编辑
豁免清单的选择也暗藏心机,所有商品要么是美国无法本土生产的,要么不会冲击本土产业。这透露出美国内部的一种共识:与其对非本土商品加税增加企业成本,不如通过精准豁免保护特定产业,同时倒逼制造业回流。更现实的是谈判需要,关税大棒抡了大半年没占到便宜,用豁免当筹码或许能让停滞的贸易谈判出现转机。
若最高法院最终判决特朗普败诉,影响将远超贸易领域。美国财政首当其冲,数千亿美元退款会让本就紧张的财政雪上加霜,中国作为主要贸易伙伴,自然会收到相应的关税返还。美国企业的日子也不好过,此前已因关税承担额外成本,败诉后可能还要面对赔偿诉求,益智玩具制造商Learning Resources早就抱怨过,关税让进口成本陡增,现金流被严重占用。
对中美贸易而言,变化会更复杂。2024年中美贸易额达6883亿美元,即便关税战持续,两国市场仍保持着强粘性,但贸易结构已在悄然改变:中国出口以机械、电子产品为主,依赖劳动力和供应链优势;美国则侧重高科技和资源类商品出口。败诉可能让中国商品重拾价格优势,进一步巩固市场份额,在经贸磋商中掌握更多主动。

编辑
更值得警惕的是,关税战早已外溢为科技战、资源战,美国试图通过关税倒逼制造业转移、用技术封锁限制中国发展,这种将经贸安全化、政治化的做法,让曾经的“压舱石”变成了“摩擦点”。数据显示,2018年至今中国对美出口关税虽保持在19%左右,但2024年中美贸易顺差仍增长13%,中国芯片自主率更是从18%提升到30%,华为等企业的复苏打脸了“封锁有效论”。
最高法院的判决很快就要揭晓,特朗普的关税神话或许即将终结。但无论结果如何,有一点已经明确:用关税搞霸权、以安全为名行保护主义的路走不通。中美贸易的本质是互利共赢,靠挥舞大棒只会两败俱伤,这道理,比任何法律条文都更值得被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