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5》发布,广东区域创新能力排名第一,连续9次位居全国首位。在细分指标中,企业创新、创新环境、创新绩效三项广东均为全国第一。
良好的创新环境,需要司法来助力。以东莞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例,东莞法院会同金融机构,分析涉诉中小科创企业守法经营与资信情况,帮助科创企业申报“科技成果转化贷”。截至目前,松山湖高新区已经有29家企业成功获得总额近2.59亿元的授信,助力科技成果落地市场的第一步走得更稳更扎实。
“评价+反馈”机制服务科创金融
在松山湖高新区,7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布局了6所高校、18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孵化了大量高新技术企业,形成了千亿级智能终端产业集群。
科创企业是实现科创成果从实验室到产业落地“惊险一跃”的重要载体。中小科创企业的底子薄、抗风险能力差,一旦涉诉就容易出现融资难的问题,必须多部门协同精准施策,“扶上马,再送一程”。
去年2月,广东高院召开服务保障金融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会上出台了“广东金融司法二十条”,推动“科技-产业-金融”顺畅循环,其中明确,探索在科创企业集聚区、高新区等设立科创金融司法服务站,为重大战略科技项目融资提供精准司法服务。
“此前就有银行、金融机构前来咨询科技成果转化贷款的风险,说明这是一个普遍关注的问题。”东莞市第一人民法院松山湖人民法庭庭长陈宇说,有了广东高院部署的工作抓手之后,东莞法院系统迅速行动,同年4月,由松山湖管委会、东莞第一法院联合创立的东莞市科创金融司法服务站就在松山湖挂牌。
服务站一落地就直面一个问题:法院如何恰如其分地在科创企业的金融服务领域担当作为,助力科技成果“贷”来真金白银?
于是,法官们在百忙中抽出时间走访企业上百次,与企业负责人座谈“把脉”。随后,在总结归纳共性问题之后,松山湖法庭与松山湖财政国资金融局、园区金融机构联合建立科创金融司法服务协同机制。

法庭干警走访科创企业调研。
这个机制包括“评价+反馈”两个层次,直击科创企业金融需求的痛点:一方面,引导金融机构将信用评价逻辑聚焦于科创企业的技术、产品和发展前景,将其转化为授信的依据;另一方面,提供企业涉诉信息查询服务,对有融资需求的科创企业是否存在产权及其他法律风险进行初步信用反馈。
一纸说明为企业融资“雪中送炭”
走进位于松山湖高新区的某智能公司,组装车间里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技术工人们正紧锣密鼓地调试锂电池封装设备,准备发运给客户。很难想象,公司在年初还因为资金问题陷入困境。
某智能公司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专注新能源锂电自动化设备研发和制造,服务多家头部新能源电池生产商和高端制造企业。公司自2019年成立发展至今,拥有丰富的核心技术储备,研发人员占比高达四成。
去年年底,某智能公司因下游客户回款周期过长而出现资金链断裂,拖欠了上游供应商款项。今年上半年,供应商们陆续向东莞第一法院提起14件诉讼,诉讼标的额合计超过500万元。
承办法官袁小梅与调解员接案之后,首先引导供应商接受调解,并督促某智能公司积极承担责任,通过部分还款获取供应商信任。在法院的积极调解之下,多家供应商同意了分期付款的调解协议,某智能公司得以喘息,并按约还了一小部分欠款。
但是,某智能公司向东莞某银行申请授信还清余下欠款时,却因存在涉诉记录而被银行拒之门外。如何消除银行的信用顾虑?袁小梅走访企业发现,公司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领域有成熟稳定的客户,尚有6300万元的下游客户应收账款,只是还需时间进行周转,而银行授信就是当下的最优选择。
企业信用困境的“破局之钥”,就藏在“评价+反馈”协同机制中。袁小梅一步步引导公司向中国银行东莞分行松山湖科技园支行提出申请,再由银行向法庭发出信用征询函。收到函件后,袁小梅带着团队迅速排查某智能公司的涉诉原因、标的额、履行情况等信息,发现其虽涉诉,但所涉的14起案件均以调解或撤诉结案,已调解案件的分期付款也均按时支付,原先被冻结的银行账户也已解封,且未有一起案件进入执行程序。
经综合分析评估,松山湖法庭向银行出具该公司涉诉情况说明。中国银行东莞分行松山湖科技园支行行长彭珲说,银行依据这份情况说明快速进行了资料审查,仅一周时间,就批复了某智能公司500万元的授信。
得益于这笔贷款,公司的资金周转难题迎刃而解,下游客户的账款后来也在陆续收回。公司运营总监董小辉满怀信心地说:“目前公司正在紧锣密鼓地赶订单,今年的营收预计超过一个亿,比去年翻一番。”
南方+记者 杜玮淦 通讯员 唐珺珺 胡敏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