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回国后等了六天,终于收到了来自中国的好消息。
10月30日,特朗普的专机从韩国釜山的金海机场起飞回到美国,外界当时对特朗普此行的成果充满猜测,大家都在关心这次亚太之行是否能够顺利达成预期目标。而出乎意料的是,六天后白宫首先打破沉默,宣布将对中国的“芬太尼关税”从原来的20%下调至10%,兑现了中美经贸团队在吉隆坡磋商时,美方曾作出的承诺。

几乎在同一时间,中国也发布了正式公告,宣布停止对美国芬太尼关税的反制措施,并决定在一年内暂停对美国的24%关税,仅保留10%的关税。这两项措施都将从11月10日起生效。

在短短的24小时内,中美两国作出了重要的政策调整,给本就紧张的中美经贸关系带来了一丝难得的缓解信号。如果把时间轴拉长来看,这次的关税调整和反制暂停,并不是孤立的事件,而是中美经过多轮交锋后,逐步达成的成果。
从5月的日内瓦磋商、10月底的吉隆坡谈判,到釜山的历史性会面,中美一次又一次的互动,最终确定了“行动对行动”的核心原则。美方承诺取消新增的“芬太尼关税”,暂停出口管制中的“50%穿透规则”,暂时不再对中国海事领域实施制裁;而中国则响应调整磋商内容,暂停对美部分反制关税。

这种对等的安排,打破了美国在与他国谈判时一贯施行的“单边施压”政策惯例。美方被迫以平等尊重的态度,来与中国进行谈判。
一个明显的信号是,最近几天,美方在谈到中国时,语气明显缓和了许多。美国总统特朗普甚至表示,“中美和睦相处,要比彼此对立更好。”

当然,美方这种态度的变化,并不是出于“真心悔悟”,而是因为美国国内经济形势和供应链压力,迫使特朗普政府不得不放下“美国优先”的做法。
对于美方复杂多变的政策,中方的应对则展现了极高的战略灵活性——只有在美方纠正错误、减少对华加征关税、撤销对华限制措施后,中国才会相应取消对美的反制措施。这样,中方不仅落实了磋商共识,还保留了根据形势灵活调整对美策略的空间,牢牢掌控了谈判的主动权。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次的“休战”并没有消除所有的矛盾。美方虽然减少了部分对华关税,但并没有彻底放弃关税这张“牌”;而中国取消的仅是部分对美的反制措施,若美方再次采取类似行动,中国随时可以重启反制。
此外,在稀土等核心领域,中国仍然牢牢把握着战略安全的红线,并未取消早已设立的稀土出口许可制度。
这种“战术缓和、战略对峙”的格局,精准地定义了当前中美关系的复杂本质。无论如何,通过在稀土、造船、农产品等领域的精准反制,中国已经迫使美国在没有获得额外投资承诺的情况下,撤回了一系列对华的限制措施。

这种“先博弈、再和解、一边竞争、一边合作”的模式,可能会成为未来中美博弈的新常态。
总的来说,从釜山会晤的握手到关税清单的调整,这场耗时六天的政策互动,充分证明了中美之间“斗而不破”的关系本质。在大国博弈中,尽管没有完美的解决方案,但通过“以行动换行动”的默契,中美之间或许能找到一种避免冲突、管控分歧的可行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