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义诊团队为市民提供免费血压测量、血糖检测、卒中风险评估、健康咨询等服务。

陈向林提醒,卒中患者复发风险高,患者出院后要更注重预防。
大脑掌管着人体的一切活动,脑卒中一旦发生,每分钟约有190万个脑细胞死亡。此时,“尽早识别”是急救的前提,而“立刻就医”则是挽救生命的关键。
在“世界卒中日”来临之际,10月28日,清远市人民医院以“尽早识别,立刻就医”为主题举办义诊活动。活动现场,义诊团队为市民提供免费血压测量、血糖检测、卒中风险评估、健康咨询等服务,通过科普展板、宣传手册等形式,提升市民对脑卒中的防治意识。
牢记“三偏症状”
怀疑卒中立即就医
清远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陈向林介绍,脑卒中,俗称“中风”,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
卒中主要分为两大类。缺血性脑卒中约占全部卒中的85%,脑血管被血栓堵死,导致下游脑组织因缺血缺氧而坏死;出血性卒中则是脑血管破裂出血,压迫脑组织。
“无论是‘堵了’还是‘破了’,结果都是大脑核心区域的功能在短时间内迅速丧失。”陈向林说,脑细胞死亡是不可再生的。因此,救治卒中就是在与时间赛跑,抢夺还未死亡的脑组织。缺血性脑卒中的黄金救治时间是发病后4.5小时内,在这个时间窗内进行溶栓或取栓治疗,能最大程度恢复脑血流,降低致残率。但临床数据显示,我国卒中患者能在“黄金救治时间”内就医的比例并不高。
“很多人出现轻微头晕、手脚发麻时,总觉得‘歇会儿就好’,或者选择‘等家人回来再去医院’。”陈向林补充说,“就近几日的接诊情况来看,已经有两位卒中患者因耽误就医,导致错过了治疗机会。”
脑卒中发生时常表现为“典型的三偏症状”,即一侧肢体偏瘫、一侧面部麻木、一侧视野缺损,或者言语不清、吞咽困难。陈向林提醒,脑卒中发生后每延误一分钟,就会有更多的脑细胞死亡,导致偏瘫、失语、认知障碍等严重后遗症的几率成倍增加。因此,一旦怀疑卒中,立刻拨打120,送往具备卒中救治能力的医院。
出院不等于治愈
卒中患者复发风险高
“脑卒中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陈向林介绍,脑卒中的高危因素可以分为“不可控”和“可控”两类,其中80%的风险是可以通过干预来降低的。
不可控因素包括年龄、性别、遗传史等。55岁以上人群卒中风险显著增加,每增长10岁,风险翻倍;男性卒中发病率略高于女性,但女性绝经后风险会明显上升;如果父母、兄弟姐妹有脑卒中病史,本人患病风险会增加2—3倍。
常见的可控因素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与饮酒、肥胖、不健康的生活习惯等。陈向林表示,可控因素是可以通过干预降低脑卒中发生风险的。如果同时存在3项及以上可控因素,就属于卒中高危人群,建议每半年做一次卒中风险筛查。
控制可控因素是预防卒中的关键。未发病人群要管好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基础病,不擅自停药,定期复诊,养成健康生活方式。
“对于已经经历过一次或多次卒中的患者而言,预防就要更加严格。”陈向林提醒,出院不等于治愈,卒中患者复发风险高,患者出院后要更注重预防。
卒中患者出院后要坚持规律服药,不可擅自停药或减量;坚持定期复查,出院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分别到医院复查;坚持康复训练,如果出现后遗症,发病后3—6个月是康复黄金期,要尽早进行肢体功能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