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原空军司令员马宁被撤职,张廷发接替他,成为新中国空军的第四任司令员。 接下来的八年里,张廷发担任空军司令员,这段时间不仅是空军在风雨中建设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张廷发军事生涯中最辉煌的重要阶段。

张廷发出生于1918年,家在福建沙县夏茂镇,是一个银匠家庭的孩子。1933年,15岁的他听闻彭德怀率领红五军团第十三师在家乡扩军,便报名加入红军,随后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1941年,张廷发担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作战科科长,开始在刘伯承和邓小平的直接领导下工作。

从1943年起,他任太行军区司令部参谋处长,直到1944年担任太行七分区司令员。在129师师部及太行军区工作的这两年半时间,被张廷发视为人生道路上的重大转折,在刘伯承、邓小平直接指导下,他得到了深刻的影响和宝贵的成长。 解放战争时期,张廷发的军事才能更为突出,他参与制定刘邓大军多次重要战役计划。在担任桐柏三分区司令员期间,他领导的区域几乎占据桐柏军区15个县的一半,展现出卓越的指挥能力。

当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开辟中原解放区时,邓小平特别对张廷发领导的桐柏三分区给予高度评价:胜利最多,士气民气最好,发展最大…… 1949年5月,襄阳地委和襄阳军分区成立,张廷发任地委书记、分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在襄阳工作期间,他认识了妻子熊培玉。

两人结婚一年后,女儿才三个月大时,张廷发被任命为十一军副军长,奔赴朝鲜战场作战。 1953年2月,中央军委命令将十一军调入空军组建空军第五军,张廷发因此转入空军工作,被任命为空军第一副参谋长。

1955年,人民解放军首次授衔,张廷发获得少将军衔。1962年,他晋升为空军副司令员兼参谋长,为人民空军的建设与成长贡献了重要力量。他还负责开辟北京到拉萨段空中航线,创造了我国航空史上的重大成就。 不过,在一段特殊时期,张廷发遭遇冲击,被迫离开岗位,到农场劳动。

期间,他的妻子熊培玉因血栓偏瘫,他亲力亲为照顾多年,每天搀扶妻子行走锻炼,鼓励她重新站立。 直到1973年,张廷发恢复工作,任空军副司令员、空军党委第三书记,妻子熊培玉也重返医院工作。

1975年,张廷发临危受命,升任空军政委、空军党委第一书记,努力保持空军部队稳定,坚持原则,尽职尽责。 1977年,他接替马宁任空军司令员,随后当选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军委常委。在空军司令任上,他奉邓小平之命全面整顿空军,取得显著成效。

1978年4月,邓小平在空军整顿报告上批了很好二字,并在军委召集的300多名驻京各大单位领导会议上,指定张廷发代表空军发言,还对总参领导表示:空军经验证明是可以快的。 此后,人民空军在各项任务中持续进步,包括对越自卫还击作战、华北演习、飞越天安门,以及改革开放后首次国庆35周年阅兵等重大任务。 1983年11月,空军第六次党代会作出评价:空军部队无论是军事素质,还是政治素质,都是空军建设史上最好的时期之一。这一评价,也是对张廷发和空军70万将士对党和人民贡献的历史肯定。 1985年7月,张廷发退休,享受原党和军队领导职务老同志待遇。1988年,他荣获一级红旗功勋荣誉章。 2010年3月25日,张廷发去世,享年92岁。他的儿子后来也投身空军,成为人民空军的高级将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