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常有两类声音:一类说中国空军已是世界第一,歼-20碾压F-35;另一类则认为中美差距至少三十年。军事专家张召忠对此有过清醒论断:既要看到进步,也要认清差距,切莫被片面宣传误导。

一、硬件对比:从“高不可攀”到“迎头赶上”?
先说战机。中国歼-20隐身战机的列装确实意义重大,但美国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装备了F-22,目前拥有180余架F-22和900多架F-35,隐身战机总量远超中国。更关键的是,美国六代机研发已进入验证阶段,这种代差优势依然存在。
再看战略投送力量。中国运-20运输机解决了“有无问题”,但美国有近300架C-17、C-5等大型运输机,全球投送能力无人能及。
至于轰炸机,我们的轰-6系列不断改进,而美国B-2、B-21隐身轰炸机形成的战略威慑差距,短期难以弥补。

二、体系差距:看不见的战场才是关键
现代空战是体系对抗。美国拥有11艘核动力航母和全球基地网络,辅以太空卫星、电子战、空中加油等全套支持。中国虽然在建“天链”系统和预警机队伍,但全球态势感知和远程投送能力仍处追赶阶段。
更重要的是实战经验。美军近三十年来持续参与局部战争,其飞行员实战经验、战术数据积累,是和平环境下难以获得的财富。正如局座所言:“看装备不能光看纸面参数,体系建设和实战转化才是核心。”

三、动态追赶:速度与瓶颈并存
必须看到,中国空军用二十年走完了美国半世纪的路。从歼-10到歼-20,从依赖进口到全面国产,发展速度确实惊人。尤其在导弹领域,霹雳-15等空空导弹性能已实现部分反超。
但瓶颈同样明显:航空发动机仍是短板,大型飞机平台数量不足,舰载航空兵规模有限。这些需要长期技术积累的领域,恰是最大考验。

张召忠的提醒之所以中肯,在于他既看到中国空军从“国土防空”向“攻防兼备”转型的成就,也点出与美国这个“全能型选手”的全面差距。真正的强者心态,是认清差距而不妄自菲薄,看到进步而不盲目自大。
最大的差距不是今天装备的数量,而是明天科技创新的速度。在这条跑道上,中国的追赶正在加速,但远未到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