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实施后不久,其负面影响已经在全球范围内显现出来。虽然中国、巴西等国家也受到了影响,但最为痛苦的却是美国的盟友们。日韩以及欧洲各国纷纷陷入了焦虑之中,甚至对美国的态度产生了强烈的不满。
日韩欧的焦虑情绪
2025年8月1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了一项行政命令,正式确定了各国的关税额度。针对欧盟、日韩等国家,美国将对其施加15%的关税,此外还要求它们投资至少1000亿美元的资金进入美国市场。欧盟和日本的计划很清楚——通过投资换取更低的关税,希望能够为本国企业争取更多的喘息空间。
然而,距离8月7日关税生效还有不到两周的时间,尽管特朗普的大框架已基本确定,但很多重要的细节依旧悬而未决。以日本为例,虽然美国曾承诺可能会减免部分关税,但至今未做出任何回应。日本的汽车产业依然需要承受高达25%的关税压力。根据日本媒体的报道,每当日本等待美国的回应时,它们的汽车行业每小时便损失1亿日元,而且损失还在不断增加。
作为日本的支柱性产业之一,汽车制造业遭遇了沉重打击。就在特朗普关税生效后的4月到6月,日方对美汽车出口出现了连续三个月的同比下降。丰田汽车公司表示,受关税影响,其2025年整体收入将减少1.4万亿日元,净利润大幅下降至2.66万亿日元,损失几乎占到原本利润的一半。而日产汽车则采取了紧急自救措施,全球裁员2万,关闭7家工厂,全力压缩成本以维持盈利。预计这一局面在2025年第三季度将更加严峻,甚至可能导致日本经济出现负增长。
不仅是日本,韩国的情况也很不乐观。25%的关税继续生效,导致韩国的汽车对美出口量下降了近17%。美媒报道称,韩国最大汽车制造商现代汽车和其子公司起亚,面临着高达50亿美元的额外成本压力,导致它们的出口利润遭遇严重挤压。德国的宝马等车企也未能幸免,面对数十亿美元的额外成本,已经开始寻求与美国达成协议,以缓解这一困境。
除了汽车业,钢铁行业同样受到了重创。英国的钢铁产业因美国迟迟不下调的关税而感到焦虑不安。更糟糕的是,特朗普于8月15日突然宣布将钢铁和铝的进口税提高至50%,这一政策对英国和加拿大等钢铁出口国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美国国内的负面影响
虽然特朗普的关税政策显然主要针对中国,但其对盟友国家的影响也不容小觑。更令人讽刺的是,特朗普的关税政策不仅让美国的盟友苦不堪言,还自食其果,给美国本土企业带来了沉重打击。以福特汽车公司为例,2025年上半年,它的净利润从去年的31.7亿美元骤降至4.35亿美元,跌幅达到惊人的86.2%。尽管福特近年来本就面临衰退,但特朗普的关税无疑加速了这一过程。
相比之下,中国却在这场关税战中保持了相对的平稳,甚至受益。尽管中美两国的关税在某种程度上有所缓解,但其他国家的困境却给中国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外界甚至指出,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在“无辜伤害”盟友的同时,间接为中国铺设了有利的局面,让中国成为这一场贸易战中的最大赢家。
中国车企加速“出海”
当日本、韩国、德国等汽车制造大国的车企在海外市场遭遇重创时,中国的汽车制造商则悄然加速了海外扩张步伐。2025年上半年,中国汽车出口量已超过308.3万辆,同比增长了10.4%。与此同时,中国车企的海外建厂计划也在稳步推进。例如,长城汽车在巴西的工厂于8月16日竣工,并计划生产高价值车型,进军拉美市场。值得注意的是,巴西总统卢拉亲自出席了这一开工典礼,并与中国员工亲切互动,显示出对中国车企的支持和期待。
除了长城,其他中国车企也在加速海外布局。比亚迪在巴西建立了新的乘用车工厂,小鹏汽车在印尼建设了首个海外工厂,而长安汽车也在泰国落地建厂。这一系列举措标志着中国车企在全球市场的崛起,尤其是在欧美市场的拓展势头愈加强劲。而特朗普大力推行关税政策,反倒为中国的崛起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欧洲国家在受美国压力的同时,不得不转向中国寻求合作。
不仅如此,欧盟近期还推出了一项具有深远影响的政策,宣布将在2035年前禁止销售二氧化碳排放量超标的燃油车,这一举措无疑将加速新能源车的发展。在此背景下,奔驰等传统欧洲车企对这一政策表示强烈反对,认为其将导致欧洲车企的崩溃。而中国则凭借在新能源领域的优势,成为这一政策的最大受益者。可以预见,未来中国车企将在全球市场,尤其是在欧洲的竞争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结语
总的来说,尽管特朗普的关税政策意图在削弱中国的经济,但其在全球范围内的负面效应却使得中国不仅未受太大损害,反而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益处。中国能够在这一场全球关税战中稳步前行,主要得益于其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尤其是在全球产业链中所占的深度位置。美国的妥协和欧盟的“示好”看似出乎意料,但实则是中国在全球经济舞台上的深度融入所带来的必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