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的阅兵式上,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是:歼11系列战机集体缺席,包括最新改进的歼11BG型号。目前解放军装备的歼11系列总数超过400架,但按照2020年代的技术标准来看,其整体性能已经相对落后。那么这批战机在未来将何去何从?让我们一起来探讨。
要理解歼11的现状,需要回顾其发展历程。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空军主力仍是歼7、歼8等二代机,与西方存在明显代差。为此,我国从俄罗斯分三批引进了70余架苏27SK/UBK战机,暂时缓解了装备压力。但单纯依赖进口存在两个问题:一是难以满足庞大空军需求,二是容易受制于人。于是90年代末,我国引进了苏27SK生产线。
1998年,国产化的苏27SK下线,被命名为歼11A。由于原版设计存在航电落后、系统笨重等问题,原定200架的产量最终只完成百余架。进入21世纪后,我国对歼11A进行深度改造,升级航电系统、换装新型雷达并使用复合材料,最终在2007年推出歼11B。这款完全国产化的战机可搭载霹雳系列导弹,总产量超过300架,成为2015年前的主力机型之一。
2015年后,我国空军进入高速发展期。歼16、歼20、歼10C等新型战机相继服役,目前总数已超千架。2024年歼35的亮相,标志着我国空军正式形成五代机为主、四代半为辅的新格局。在此背景下,400余架歼11系列将如何发挥作用?
考虑到战机通常25-30年的服役周期,90年代末生产的歼11A已开始转交航校。而2007年量产的歼11B情况较为复杂:早期批次升级价值不大;2010年后生产的200余架由于服役仅10-15年,至少还能使用15年,具备升级潜力。事实上,各国都在对现役战机进行类似升级,如韩国的F15K、日本的F15J等。
我国将部分歼11B升级为歼11BG,换装有源相控阵雷达等新系统,性能接近四代半标准。这款白头歼11已在全国多个战区列装,证明其升级效果获得认可。相比之下,歼10A的升级计划迟迟未落实,说明军方更注重性价比——如果升级成本过高,不如直接生产新机。这种务实态度也体现在海军装备更新策略上。
关于中国军队现代化建设,还有更多精彩内容值得探讨,我们将在后续文章中继续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