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与普京的会晤时刻终于到来,俄罗斯使团已经抵达阿拉斯加,而特朗普政府最近几天确实繁忙异常,几乎无暇停歇。然而,即便如此,美国政府也没有停下脚步,依然忙于对欧洲盟友施加压力。表面上看,这是在进行外交工作,实则更多是向盟友们发出最后通牒——即必须与美国步调一致,合力对俄罗斯施加更大压力。

在13号,彭博社发布了一条引人注目的消息。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公开直言不讳,话语直截了当。他明确表示,欧洲各国应注意,如果某个国家继续从俄罗斯购买石油和天然气,那么将面临更高的关税。这一言论无疑带有威胁性质,简直可以理解为“跟我走,才能分享好处,否则就要遭受惩罚”。这番话使得欧洲的许多国家陷入了两难境地,尤其是那些能源供应严重依赖俄罗斯的国家,比如德国。若突然断供,很多工厂将面临停工,民众的冬季取暖问题也将无从解决。然而,美国的压力并未因此减少,如果不配合,关税的“重锤”必然会落下。

美国的算盘极为精巧。首先,它试图通过此举在经济上孤立俄罗斯,削弱其实力;其次,它也希望借此机会向欧洲推销美国的液化天然气。尽管价格较高,但面对现实的压力,欧洲国家几乎没有太多选择。这一举措无疑实现了美国一箭双雕的目标,让欧洲国家深感进退维谷。它们不仅需要考虑自身的利益,还必须顾及与美国之间的跨大西洋关系。此刻,欧洲的处境极其尴尬。

与此同时,美国不仅在能源领域对俄罗斯施压,还在关税问题上试图拉拢欧洲国家共同制裁中国。在今年的G7峰会上,贝森特信心满满地提出了一个问题:是否愿意向中国加征200%的次级关税?然而,结果却令他大失所望——与会的各国领导人纷纷低头沉默,无人回应。此情此景暴露出美国在拉拢盟友共同对华施压上的巨大困境。

贝森特显然未能从这一尴尬局面中吸取教训。最近,他在一次电视采访中公开对欧洲国家表示不满,直言不讳地斥责它们。在他看来,特朗普即将与普京会面,而欧洲国家却还在一旁指手画脚。他要求欧洲要么采取行动,要么闭嘴。言辞之强烈,显露出美国对盟友的傲慢与不满。

实际上,贝森特此举的背后,隐藏着一个明显的战略意图。他显然是在为即将到来的普京与特朗普会谈增加筹码,公开表态需要欧洲国家加入美国,帮助其创造更多的谈判筹码。这种做法暴露了美国希望利用盟友关系为自己增加更多谈判优势的真实目的。

值得注意的是,贝森特指责中国的言辞并非偶然。他刻意将乌克兰危机与对华贸易政策挂钩,试图通过制裁俄罗斯的幌子压制中国。换言之,这种做法充满了“挂羊头卖狗肉”的意味,表面上是制裁俄罗斯,实际上却意图打压中国。美国一方面高调宣扬与中国缓和关系,另一方面却通过拉拢盟友加大对中国的施压,显然是一种“两面三刀”的策略。

面对这种局面,中国并未选择忍让。8月12日,中国商务部发布公告,确认加拿大进口的油菜籽存在倾销行为,并宣布从8月14日起对该类产品征收高达75.8%的保证金。这个数字并非随意设定,毕竟加拿大超过一半的油菜籽都销往中国。如此高额的保证金几乎意味着加拿大油菜籽将无法进入中国市场。

紧接着,中国又对欧盟的两家立陶宛银行采取了反制措施,禁止中国境内的组织和个人与这些银行进行任何交易或合作。对于这一决定,商务部也做出了明确回应,表示这两家银行之所以成为反制对象,源于它们此前参与了对中国的制裁。8月9日,欧盟宣布对中国两家金融机构实施制裁,指责它们与俄罗斯存在业务往来,尽管这些往来本身并无不当。面对这一无理制裁,中国毫不犹豫地采取了反制措施,表明了自己不会容忍任何损害国家利益的行为。

除此之外,中国商务部还宣布了对原产于加拿大和日本的卤化丁基橡胶进行反倾销调查,并对这些进口产品征收最高可达40.5%的保证金。这一系列措施显示出中国反制的力度和范围,从打击加拿大的农业到精准打击欧盟的金融业,再到限制日本的工业原料。中国的反制措施不仅有针对性,更展现出其在复杂国际局势中的战略考量。

中国此次的反制行动,时机选择得尤为巧妙。就在中美宣布关税“休战”后,中国依然坚持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并以实际行动表明,自己不可能因为暂时的缓和而放弃捍卫国家利益的立场。正如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所言,任何形式的单边制裁与政治操弄都不会得逞,中国必将采取坚决的反制措施。

中国的反制并非盲目报复,而是出于清晰的战略考虑。它不仅是对过去不公正待遇的回应,更是在重新定义国际经贸关系中的角色——中国不再是任人宰割的弱者,而是能够凭借经济杠杆捍卫自身利益的大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