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官方媒体首次对外公开了攻击-11“玄龙”隐身无人战机与歼-16D电子战飞机、歼-20隐身战斗机编队飞行的画面。央视新闻报道称,这说明空军已具备多型有人、无人战机协同作战的能力。
事实上,国外很早就已经开始了无人机与有人驾驶战机协同作战的技术研究。我国能够在这一领域后来者居上,确实是非常巨大的成就。

分析认为,空军宣传片首次披露画面,显示攻击-11无人机、歼-20隐身战机、歼-16D电子战飞机已组成相辅相成的新“三剑客”,具备隐身、电磁压制和“发现即摧毁”的攻击能力,非常适合充当实战中的“急先锋”,执行第一波作战的“踹门”任务,对敌方防空系统、机场和指挥机构等高价值目标进行打击或压制,为后续空中力量深入打击扫清障碍。 人民空军主题微电影《梦远》截图
有人/无人机协同作战技术的发展
无人机虽然诞生时间较早——早在1917年,英国就曾经进行过世界上首架无线电操控无人机的试飞,但是其技术真正成熟还是要到二战结束后的冷战时期。随着航空技术、无线电通信技术、导航技术以及飞控技术等各方面技术的飞速进步,无人机终于走向了实用化,并且首先在美军中服役使用。不过,受限于早期无人机的性能水平还不是很出色,其最初主要用于打靶测试以及高空侦察,还不具备攻击能力。
不过,到了20世纪80年代,作为冷战时期空中作战经验最为丰富国家之一的以色列,首先开始尝试将无人机与有人驾驶战机进行配合作战。在1982年的贝卡谷地之战中,以军投入了大量的“侦察兵”以及“猛犬”无人机。这些无人机先是作为空中诱饵模拟有人驾驶战机的雷达信号,诱骗叙利亚军队的地空导弹系统火控雷达开机,并发射导弹实施攻击。待叙军防空阵地全部暴露且消耗相当一部分待发导弹之时,以军的F-4有人驾驶战机迅速锁定其火控雷达,发射AGM-45“百舌鸟”和AGM-78“标准”反辐射导弹予以摧毁,一举获得了这场战斗的胜利。
贝卡谷地之战的经验教训启发了一直全力支持以色列的美国军方,使其意识到了无人机与有人战机一起作战,可以成为后者非常强大的力量倍增器。当然,在贝卡谷地之战中,无人机只是配合有人战机作战,在具体行动上两者还是各司其职。而美国军方想实现的则是无人机与有人战机之间可以实现“完美组合”的编队飞行、协同作战。后来,这一概念也逐步发展成为如今我们经常在媒体上看到的所谓“无人僚机”或者“忠诚僚机”。也就是说,由无人机取代传统双机编队中的僚机,实现有人战机作为长机,指挥控制一架乃至多架无人僚机实施统一、有效的作战行动。

央视新闻援引军事专家宋心之的话称,攻击-11是一个先行者和一个探路者。未来作战当中,对地面目标的攻击是一项危险性很大的任务,无人攻击机可以减少人员和武器平台的损失。它将成为主力战机的一个重要伙伴和最有效的忠诚僚机。 人民空军主题微电影《梦远》截图。
早在1996年,美国军方就启动了有人/无人战机协同作战的概念技术研究。而且,除了美国国防部下属的科研机构,比如DARPA,美军各军种也各自提出了不同的相关项目以及计划,包括美国空军、海军以及陆军。美国空军和海军都希望研发先进高性能的喷气式无人机与旗下的各型有人战机协同作战,而美国陆军则主要以中型无人机与AH-64“阿帕奇”武装直升机实现协同作战。
目前,作为无人僚机的需求大户,美国空军已经将此前各部门主导的无人僚机项目整合为CCA“协同作战飞机”计划。参与这一计划的美国通用原子能航空系统公司YFQ-42A以及安杜里尔公司的YFQ-44A两型无人机的原型机已经分别在2025年8月和11月完成首飞。按照美国空军的未来规划,将至少采购1000架无人僚机与F-35A等有人战机协同作战。
此外,其他国家,比如法国、俄罗斯、澳大利亚、韩国等国也在积极研发与有人战机协同作战的无人僚机。法国在之前与其他欧洲国家联合研发的“神经元”隐身无人验证机上就进行过与有人战机协同技术的探索,该机与“阵风”战机完成了多次编队试飞测试。法国达索公司计划在“神经元”无人机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改进升级的“阵风”F5战机研发先进的无人僚机。俄罗斯苏霍伊航空集团则为苏-57隐身战机研发了“猎人”-B大型隐身无人战机。而美国波音公司也为澳大利亚空军研制了MQ-28“幽灵蝙蝠”无人僚机。

美国空军对有人机和无人机协同作战进行了大量探索。
有人/无人机协同作战技术的难点
从目前各国研发的无人僚机来看,想要实现完全取代有人僚机与长机协同作战,难度还是比较大的。在硬件技术上,无人僚机已经可以达到比较高的技术成熟度,从动力系统、航电系统、机载武器系统到气动外形设计等方面,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有人战机技术来实现。而最大的难点主要集中在软件上,包括指挥控制系统、飞控系统等。直白一点说,目前的无人僚机还不够“聪明”,无法彻底取代僚机飞行员。
以现有技术来说,难度最小也是最直接的办法,就是由双座战机的后座飞行员,也就是通常的武器操作员来兼任无人机操控手。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一般都会看到与无人僚机伴飞的大多是双座战机。双座战机通过高速加密数据链与无人僚机实现信息共通共享,无人机操控手的操作指令以及无人僚机的反馈也通过数据链进行传输。这样,双座战机的后座飞行员事实上就等于传统意义上的“僚机飞行员”,只不过他是坐在长机的后座舱内负责操控无人僚机,来实现双机编队的协同作战。
当然,无人僚机的操控从理论上也可以由远在地面站内的人员负责。只不过这种需要进行数据链长距离中继传输的方式会存在延迟且易受干扰,对空情的掌握也远不如长机的后座飞行员。
进一步讲,如果是单座战机,只有一名飞行员,如何实现对无人僚机的操控呢?如果与有人战机协同作战的不止一架无人僚机,而是多架战机呢?即便是有了后座飞行员,恐怕也难以实现对每一架无人僚机的操控吧?所以,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无人机高度智能化、自主化操控系统的发展。
事实上,在多年之前美国好莱坞拍摄的科幻影片《绝密飞行》中,我们就可以看到未来真正意义上的无人僚机的设定,即片中的“埃迪”隐身无人战机。单座战机的飞行员只需对“埃迪”无人机下达语音指令,通过高度智能化、自主化操控系统的分析、解读,就可以实时转化为控制无人机上各子系统运作的计算机指令,并且能够与有人战机完美协同行动。主人公驾驶“利爪”战机与“埃迪”无人机一起对抗3架俄罗斯苏-37战机的情节,就充分展现了这一点。更为重要的是,“埃迪”无人机的高度智能化、自主化操控系统配合强大的主控计算机,还能够为有人战机的飞行员提供最为可行的作战方案,甚至做得比真正的僚机飞行员还要出色。

在现代战争不断演变的格局下,空战模式正经历着深刻变革,无人机将在未来空战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
要实现美国科幻电影中的这些设想,笔者认为还有比较长的路要走。虽然目前已经看到了一丝曙光,比如美国空军研发的“天空博格人”项目在智能化操控系统上取得了一定的突破,无论是在模拟器还是实际对抗上都取得了对有人驾驶战机压倒性的胜利。但是,想要真正达到完全智能化和自主化的操控,让无人僚机变得更聪明、会思考,还需当今计算机技术在软硬件方面的革命性突破。正如科幻影片《绝密飞行》中的“埃迪”无人机之所以那么“聪明”,就在于其软件上依靠基于神经网络设计的操控系统,在硬件上则依靠目前仍远未达到实用化的量子计算机技术。
从未来发展来看,无人僚机很可能会成为空战的主宰。即便是目前智能化和自主化程度有限、尚无法彻底摆脱人员操控的无人僚机,也可以实现整个空中作战体系效能的倍数级提升。而且,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不仅仅是战斗机,包括轰炸机、运输机、预警机、加油机等其他类型的军用飞机都可以配备无人僚机。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就会迎来一个全世界无人僚机大发展的全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