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之间的关税战已经持续了六个月,而在这个关键时刻,一位美国州长公开发表的讲话让特朗普感到非常尴尬。她所揭示的“真相”不仅挑战了特朗普的立场,也让人们看到了这场贸易战对美国的负面影响。
特朗普发动关税战的初衷,是希望通过加大对中国的贸易压力,迫使中国作出妥协,同时强化美国本土制造业,提升“经济强国”的形象。然而,事与愿违,反对声音日益增多,甚至一些往日对总统支持的州长们也开始反思这项政策的弊端。
10月1日,美国密歇根州州长格雷琴·惠特默在加拿大的一次讲话中直言不讳地批评了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她表示,美国对加拿大采取的关税措施不仅“不明智”,还“对美国本身毫无好处”。她指出,由于美加经济紧密相连,特别是在汽车产业方面,任何额外的关税都会直接影响密歇根州的制造业和就业。更重要的是,惠特默认为,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实际上是在将市场拱手让给中国。
这番话深刻揭示了特朗普关税政策的一个漏洞。特朗普试图通过对盟友施压来共同遏制中国,但结果却是疏远了盟友。美国与加拿大的关系一度非常紧密,尤其是加国大量依赖美国市场。然而,由于关税政策,许多加拿大企业开始寻找中国、印度等其他市场的合作机会。惠特默还透露,六成加拿大人已经不再信任美国,这一变化意味着两国间的互信正在迅速流失,这不仅仅是言辞上的表态,而是切实的贸易后果。
关税战的负面效应已经在美国国内蔓延,密歇根州作为美国制造业的核心地带,深受其害。惠特默表示,仅在密歇根州,制造业已损失了7500个工作岗位,而农业也遭受了严重冲击。对于像密歇根州这样的地方来说,关税政策的影响几乎比其他州更为直接和迅速。特朗普打着“保护美国工人”的旗号发动贸易战,但实际情况是,受害最深的反而是依赖全球化的美国工人。
与此同时,特朗普在国内外的言论也显得矛盾重重。一方面,他声称中国受损比美国更严重,另一方面,又在寻求中国增加对美国商品的订单,以缓解国内的困境。特朗普一方面强调强硬,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承认美国的农产品出口正遭遇困境,这种摇摆不定的态度让外界对其政策的信任度大打折扣。
路透社的一组数据揭示了关税战的具体损失。数据显示,美国对中国的牛肉出口额大幅下降,从每月稳定在上亿美元,骤降至几百万美元,损失接近4亿美元。而中国市场的需求并未减少,澳大利亚等国家迅速填补了美国留下的空缺。澳大利亚对中国的牛肉出口在短短几个月内增长了3亿美元,进一步证明了美国被其他国家取代的事实。
牛肉只是其中的一个例子,另一项重要产品——大豆也面临类似情况。中国曾是美国大豆的最大买家,但在关税战中,中国转而从巴西等国家购买大豆。美国农民因此蒙受巨大损失,尽管特朗普政府承诺提供补贴,但补贴金额有限且发放迟缓,根本无法弥补农民的损失。许多农民开始质疑,这样的政策是否真的是在保护他们,还是仅仅为了选举政治需要而实施的策略。
总的来看,特朗普面临的困境愈加明显。他原本将关税战作为政治筹码,意图展示对华强硬立场,但结果却是美国国内产业和盟友关系的全面受损。密歇根州州长的讲话反映了这一矛盾。她直言不讳地指出,60%的美国人认为关税政策“走得太远”,甚至四分之一的共和党人也反对特朗普的政策。州长在加拿大公开批评总统,这在美国政治中极为罕见,也表明问题的严重性。
过去半年,关税战不仅没有迫使中国屈服,反而使得美国国内的矛盾加剧。农业、制造业、就业、外交关系等多个领域都受到冲击。尽管特朗普高喊“美国赢了”,但州长们的数据和农民的困境却揭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美国在这场贸易战中并非赢家,反而陷入了更大的被动局面。
归根结底,中美之间的分歧依然存在,但关税战已经证明一个基本事实:中国市场依旧庞大且充满韧性,不会因为美国的封锁而失去活力。反观美国,如果继续将关税作为武器,最终受损的只会是自己,而这才是特朗普最尴尬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