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宣布将对中国加征100%的关税,中方对此做出了明确回应。与此同时,美国贸易代表也发出强硬言辞,表示美国已做好与中国打贸易战的准备,但语气却并不坚定。针对近期中美在经济和贸易领域的纷争,10月12日,我国商务部作出了集中回应。
在面对美国加征关税的问题时,商务部表示,中方并不愿意与美方展开关税大战,但如果美国继续错误行事,中方将采取必要的反制措施,捍卫自身正当权益。从商务部的声明来看,中方的立场清晰且有理有据。

回顾自中美在马德里会谈后的情况,我们发现美国虽表面上承诺遵守两国达成的共识,但在实际行动上却频频采取不符合承诺的举措。美国不断扩大对中国的出口管制,启动对中国海事、造船和物流行业的301调查,还对半导体设备和芯片等关键技术实施管制,这些都暴露了美国在经贸问题上的不诚信。
面对美国的这些“小动作”,中方有充足的理由采取反制措施。例如,加强对稀土及相关技术设备的出口管制,向美国船舶征收对等的入港费用,甚至对美国芯片公司展开反垄断调查等。这些措施是中方在美国不断施压下作出的合理回应。

事实上,美国在马德里会谈后的行为,本质上是贸易霸凌主义的延续。美国似乎认为自己可以毫无顾忌地逼迫其他国家,却从未想过会遭遇反击。当中国开始反击时,特朗普显然感受到了压力。从特朗普在推特上的言论来看,他所谓的“加征100%关税”的言辞充满了情绪化反应。然而,在经历了4月的关税战后,这一威胁已经大大失去了其震慑效果。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美国贸易代表格里尔的回应。他虽然说美国已做好准备与中国打贸易战,但他也提到,贸易战不是必须的,只要中国能在经济领域作出改变。这番话一方面是为了给特朗普保留面子,另一方面却也暴露了美国底气不足。如果美国真的准备好迎接新一轮贸易战,格里尔就不可能说“先等等看”。
总体来看,从商务部的回应可以看出,美国对中方的反制措施以及特朗普的情绪化言辞,并没有超出中方的预期。美国近期在经贸方面的“小动作”也反映出其政策工具的匮乏。可以预见,如果美国的100%关税真在11月1日生效,中方必将采取对等反制,重演4月的关税战局面:美国加多少关税,中国就加多少,直到美国撤销这些额外关税并寻求对话。
通过今年上半年中美在关税问题上的博弈,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事实:相比中方灵活应对,美国一直在重复一个模式:挑起争端、遭到反击、扛不住时退缩,然后再度挑衅。表面上看,这似乎是一场针尖对麦芒的博弈,实际上却一直未能逼迫中国做出让步。
美国贸易代表格里尔曾说:“除非到了必要时刻,否则美国不会跟中国打贸易战。”这话听起来颇为滑稽,仿佛特朗普此前的一系列限制对华出口、发起301调查等行为不算贸易战一样。

上一篇:突然,全线大涨!币圈,大消息!
下一篇:截停搜夹层,发现250克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