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为何改变立场,向中国伸出橄榄枝?

当特朗普带领美国发动对中国的大规模关税战时,他可能从未预料到,自己最亲密的盟友——加拿大,会如此迅速地转变立场,并积极寻求与中国的外交对话。特朗普的“铁杆盟友”突然变脸,其实是因为美国的单边主义政策给加拿大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迫使其重新考虑自己的战略选择。

美国单边主义,盟友体系逐渐瓦解

美国的关税大棒越挥越猛,搭建的“盟友体系”开始出现裂痕。原本跟随美国步伐的盟国们,发现跟随美国的代价是牺牲自己核心的经济利益。加拿大便是典型的例子。最初,加拿大与美国一道,支持对中国的电动汽车加征关税,但随着中国的反制措施直接冲击到加国农业,尤其是农产品禁令让加拿大痛苦不堪,情况发生了急剧变化。 加拿大全国上下开始反思这种“战略追随”是否值得。尤其是在联合国大会上,加拿大总理公开呼吁希望与中国进行部长级对话,而新任外长阿南德更是亲自飞赴北京,寻求解决方案。这一举动清楚表明,加拿大在经济利益面前,不得不放弃对美国的盲目跟随,选择从“战略优先”转向“利益优先”。

欧洲国家也开始悄然改变立场 欧洲的情况与加拿大类似。尽管欧盟在表面上仍然有时跟随美国发声,但当中国的反制措施落到他们自家农产品上时,态度迅速转变。法国总统的外事顾问就曾访华进行战略对话,意图为法国争取更多的经济利益,而非仅仅站在美国一边。此时所谓的“统一战线”显得格外脆弱,尤其是当利益的诱惑摆在眼前,口头谴责显得毫无实质意义。 美国政策混乱,盟友信任度下降 美国的政策缺乏连贯性,这种矛盾的信号让全球各国对美国的领导力产生了怀疑。特朗普刚刚放出高达100%的关税威胁,宣称要动员支持者,但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随后却急忙“灭火”,强调这场关税战不一定会发生,且中美关系已经出现缓和。这种政策的摇摆不定,实际上是对盟友们发出一个信号:美国的政策不稳定,为什么不与中国直接谈判,以便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利益呢?

全球市场出现裂缝,美国制裁效果减弱

随着美国从一些重要市场逐步撤出,其他国家迅速填补了这一空白。比如,在农业领域,阿根廷的总统米莱虽然在政治上偏向特朗普,但在贸易上却清楚地知道要与中国保持良好关系,继续向中国出口大豆和牛肉。巴西也成功承接了原本属于美国的市场份额。这种情况让美国的制裁效果大打折扣,并且暴露出美国制裁的局限性,反而无意中给竞争对手送去了好处。

美国关税战打击西方敏感行业 加拿大的西部省份,尤其是油菜籽产业,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困境。油菜籽是加拿大的主要出口产品之一,年出口额高达270亿加元,其中大约40%销往中国。中国的一纸禁令让加拿大的油菜籽出口几乎停滞,萨斯喀彻温省的对华出口暴跌76%。这种直接影响到农民生计的打击,引发了强烈反应,民众愤怒地将矛头指向政府。

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欧洲。当中国对欧盟启动反倾销调查时,法国农民抗议活动愈演愈烈,甚至出现了开拖拉机冲向巴黎政府大楼的“施肥抗议”。这些反应直接打在了西方国家最敏感的农业选票区,比任何外交辞令都更加有力。

美国的制裁回旋镖

美国挥舞关税大棒的底气并不牢靠,尤其是当涉及到全球战略性资源时。以F-35战斗机为例,其核心部件依赖稀土,而中国掌控着全球近90%的稀土精炼能力。美国虽然能够开采稀土矿,但加工过程必须依赖中国。中国悄然提高了稀土产品价格,并加强了出口管制,直接影响美国的军工产业,这一“王牌”实际上直接击中了美国的战略命脉。

全球去美元化趋势加速

美国的关税政策不仅影响了全球贸易格局,还加速了“去美元化”的进程。各国开始构建绕开美国的贸易网络,美国的港口集装箱船运量同比下降18%,而与中国及东南亚的航线班次逆势增长了23%。在金融领域,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探索人民币结算,巴西的大豆商已接受人民币支付,马来西亚与中国商讨本币结算,印度也开始使用人民币购买俄罗斯石油。这些变化表明,全球贸易和金融体系正快速走向多极化。

新型合作模式或将成为全球新趋势 如果加拿大和中国达成新的协议,建立农产品快速通关机制或设立技术合作基金等,这种跳出传统关税战框架的合作模式,可能成为全球新型合作的范本。如果其他国家纷纷效仿,新的全球贸易规则将逐渐形成,而美国的孤立状态可能会被彻底固化。

结语

如同古语所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在如今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单边主义和霸凌行为终将被全球互利共赢的原则所淘汰。美国发起的贸易战引发的连锁反应,不仅削弱了其经济地位,还严重影响了盟友的信任与全球影响力。中国始终强调的谈判前提是“相互尊重”,未来的世界,不是由单方面的强权所主导,而是由各国共同追求的利益所共同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