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美国联邦巡回上诉法院裁定,特朗普绕过国会自行加征关税的做法属于越权行为,是非法的。特朗普对此大为不满,称上诉法院的裁决正在毁掉美国,但他也开始为自己留后路,做出了一些调整。9月初,他决定豁免部分产品的关税,并且赋予美国商务部豁免权,对于符合条件的国家和产品,可以直接豁免关税,不再需要他个人审批。 目前,这一案件已上诉至美国最高法院,如果最高法院维持原判,特朗普可能面临退还数千亿美元关税的局面。因此,特朗普开始采取措施,以应对可能的败诉结果。

特朗普加征关税并非毫无依据。他曾援引《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作为法律依据,这一法案最早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旨在授权总统在战时管理外汇、银行等财产,并在冷战时期用于对苏联的制裁。1970年代,滥用该法案的问题暴露出来,最终该法案被修改为《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授权总统仅在国家安全紧急状态下采取特定经济措施。

但法院认为,特朗普援引该法案加征关税并不合法,原因有二。首先,美国并未处于国家安全紧急状态,特朗普却硬说贸易逆差让美国陷入紧急状态,这显然站不住脚。其次,该法案并未赋予总统征税权,而是仅限于采取冻结资产、限制金融交易等措施,显然不包括加征关税。

美国宪法将征税权赋予国会,而国会显然不会同意特朗普单方面通过行政命令加税。因此,法院认为关税政策属于涉及国家经济主权的重要问题,必须得到国会明确授权,而总统无权单方面决定。

如今,这一案已经上诉到最高法院。为了应对可能的判决,特朗普开始松动关税政策,豁免部分关税产品,试图为自己留下退路。根据《行政程序法》,总统的越权行为如果败诉,必须恢复原状。这意味着,特朗普如果败诉,可能需要退还已经收取的数千亿美元关税,这一数字相当于美国全年财政收入的19%。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已经警告,若执行退还关税,可能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因此,特朗普的豁免措施也有助于减轻可能的财政压力。如果最终败诉,豁免关税的产品能大大减少退税总额,预计最高能降低到2500亿美元以下。另外,特朗普此举也为自己在最高法院审理期间展示关税政策的灵活性和弹性,避免被法官认为他加税过于绝对。

临近2026年选举,特朗普的关税豁免政策也可以帮助他赢得一些选民的支持。此前,他将关税与“爱国”情怀绑在一起,声称关税收入将用于国防,但事实证明,军费预算仍然依赖国债而非关税收入。如今,民调显示,64%的选民反对加征关税,尤其是由于关税导致物价上涨的摇摆州。

特朗普的豁免政策也精准覆盖了关键选区产业,如俄亥俄州的钛合金板材生产和佛罗里达州的LED照明设备制造。这一举措有助于减少关税政策带来的不利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特朗普的关税政策不仅面临司法挑战,还在“新战线”上有了变化。尽管巡回上诉法院裁定特朗普援引《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加税越权,但并未否定他根据《贸易扩展法》加征关税的做法。通过该法案,特朗普政府继续对钢铝产品、汽车及零部件等进行加税,作为继续维持关税壁垒的替代手段。

目前,案件已经上诉到美国最高法院,尽管特朗普在一审和二审中均败诉,但最高法院的最终裁决依然存在不确定性。值得注意的是,最高法院的大法官中,保守派占多数,且特朗普曾任命了三位保守派大法官,因此他仍有可能在司法审查中获胜。 无论最终结果如何,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将直接影响美国的财政和国际关系。如果特朗普败诉,后续加征关税的程序将更加复杂,对中国而言,将带来更多谈判筹码;若特朗普胜诉,则可能加深美国与传统盟友的裂痕,更多盟友可能转向与中国合作。

特朗普的豁免政策,事实上就是为自己留后路。如果最终判决需要退还关税,他或许会通过分期退还或其他方式来减轻财政压力,但无论如何,这都将加剧美国的财政失衡和债务风险。特朗普的关税大棒,最终可能会反过来伤害到他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