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白波
实习生 许馨桦 刘思迈
马不停蹄访问日本、中国,举行日欧、中欧峰会之后,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27日在苏格兰的一个高尔夫球场与美国总统特朗普举行了一个小时的会谈,双方宣布达成框架贸易协议。
根据协议,美国将对包括汽车在内的大部分欧盟进口商品征收15%的关税,低于此前提出的30%关税。欧盟将对美增加6000亿美元投资,并购买美国能源和军备。
特朗普称,这是“有史以来最大的一笔交易”。冯德莱恩表示,这是“我们能争取的最好结果”。
法国总理:这是黑暗的一天
冯德莱恩在与特朗普会谈后介绍,双方达成的协议包括欧盟将在三年内向美国采购价值7500亿美元的能源,以减少对俄罗斯天然气的依赖。特朗普强调,欧盟钢铝产品仍将维持50%的关税,尽管冯德莱恩称钢铝将设定低关税配额。
欧盟内部对欧美贸易协议反应不一。法国总理贝鲁直言“这是黑暗的一天”。欧洲议会国际贸易委员会主席朗格认为协议总体上将削弱欧盟的经济发展。德国总理默茨、意大利总理梅洛尼、荷兰首相斯霍夫等领导人则表示欢迎,认为协议带来了稳定预期。
“15%的关税比之前的30%要低很多,应该已经是一个不错的结果。但与欧洲曾试图达成的零关税和10%关税相比,15%还是有点高。”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中欧关系研究中心主任简军波对本报记者说,从欧盟内部来说,法国希望主导欧洲防务一体化,但德国愿意购买美国武器,不同的出发点造成了对协议的分歧。
中国成对美博弈的“杠杆”?
今年以来,中国与欧盟在建交50周年之际围绕经贸问题保持密切沟通。但随着中欧峰会临近,中欧之间的磋商步伐反而放缓,欧方先是在6月取消了中欧经济高层对话,冯德莱恩又在7月公开就经贸问题批评中国,欧方还在新一轮对俄制裁中将中国实体列入清单。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全球治理与国际组织研究所所长金玲说,虽然中欧的共同利益在特朗普再次上台后有所上升,但欧洲人在很多方面对中国的认知已经根深蒂固,而欧洲的首要战略目标是把美国留在欧洲。这种情况下,中国因素成了欧洲争取美国支持的一个杠杆。
25日与特朗普通话后,冯德莱恩宣布苏格兰会晤的消息时即提到,两人将讨论的除了“跨大西洋贸易关系”,还有“如何保持双方关系稳固”。
“欧洲其实很清楚自己在大国竞争中拥有的地位,当美国以安全保护作为要价时,欧洲天平的砝码就会明显地偏向美国一端。”金玲说。
双方相互依存基于经济规律
尽管面临重重压力,24日的第二十五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还是取得了成果,双方发布了《中欧领导人关于应对气候变化的联合声明》,并同意建立“升级版”的稀土出口管制对话机制。
在与中国领导人会晤时,冯德莱恩再度表示,欧方无意同中国“脱钩”,欢迎中国企业赴欧投资兴业。对华“去风险”的说法正是由冯德莱恩在2023年3月最先提出的。不过,两年多来,许多欧洲观察家发现,欧洲对华依赖非但没有下降,反而上升了,特别是在新能源、电动汽车和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领域。
“中欧之间产业链的脱离是非常不现实的,双边的依赖关系很深刻。特别是在全球出口市场萎缩的情况下,欧洲对中国在经贸领域的依赖度很高。”简军波说。
金玲表示,尽管近几年中欧关系起起伏伏,但韧性还在,双方产供链相互依存基于经济规律,不可能轻易被政治因素打断,欧方很清楚中国是转型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