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华盛顿寒意渐浓,但白宫内的气氛或许更为凝重。当地时间11月11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社交媒体平台发出了一则引人瞩目的警告:如果最高法院否决他的关税政策,美国将面临超过3万亿美元的巨额损失。这已经是24小时内他第二次抛出类似论调——前一天,这个数字还“只是”2万亿美元。
这场看似突如其来的“数字游戏”,背后是一场关乎总统权力边界、美国经济走向乃至全球贸易秩序的重大博弈。 事情要追溯到本月5日,美国最高法院大楼前聚集的媒体和民众见证了一场关键辩论。九位大法官就总统能否依据《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对全球征收广泛关税展开质询,而现场传出的信号对特朗普政府极为不利。多位大法官,包括特朗普本人提名的保守派法官,都对行政当局单方面发动“关税战”的权力表示深度质疑。

仔细审视特朗普宣称的3万亿美元损失,不难发现其中充满水分。 根据美国海关和边境保护局公布的实际数据,从2月4日到9月23日,依据《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征收的关税约为890亿美元。即便算上财政部公布的前三季度总关税收入,也仅为1950亿美元。那么,特朗普口中的天文数字从何而来?答案藏在他自己设计的“关税杠杆”逻辑中:这些“损失”并非实际已入库的税款,而是他声称通过关税威胁从欧盟、日本、韩国等盟友那里逼出来的未来投资承诺。一旦关税武器被最高法院判定为非法,这些尚未兑现的“空头支票”便可能作废,在特朗普的算法里就成了美国的“损失”。
这种算法暴露了特朗普贸易策略的本质——用虚幻的未来收益支撑当下的政治叙事。 过去几个月,特朗普政府确实与多个贸易伙伴达成了协议,其中包含大量投资承诺。但问题在于,这些承诺有多少是迫于关税压力而做出的空头支票?又有多少能真正落地?特朗普将潜在投资直接等同于必然收益,再将其包装成“国家损失”,堪称一场精心设计的数字公关操作。他需要一个足够震撼的数字来恐吓民众,同时向最高法院大法官们传递明确信号:推翻关税政策的代价谁也承担不起。
回到最高法院的辩论现场,政府的立场遭遇了全方位的挑战。代表联邦政府出庭的美国诉讼总长绍尔面临大法官们连珠炮似的提问。首席大法官罗伯茨直指核心,质疑这种广泛关税是否实质上构成了“税”,从而触发了宪法中的“重大问题原则”——即如此重大的经济决策必须获得国会明确授权。大法官巴雷特紧盯法律文本,要求政府说明“对进口进行监管”如何推导出加征关税的权力。大法官戈萨奇则从三权分立的角度发出警告,若接受政府的解释,相当于将国会的外贸权拱手让给总统。
法律辩论的背后是更深刻的政治危机。 本月初期,新泽西州和弗吉尼亚州的州长选举中,民主党候选人均以超预期优势获胜。出口民调显示,选民对经济现状的不满情绪显著,这无疑是对特朗普经济政策的当头一棒。与此同时,美国舆论对关税政策的批评声浪日益高涨。Axios网站10月底的民调显示,58%的受访者认为加征关税损害经济;近六成民众认为政府应为当前通胀承担主要责任。《卫报》更是以“货架空空,物价上涨”为题,报道了普通美国家庭因关税政策而面临的困境。

普通美国人的真实感受与政府的宏大叙事形成鲜明对比。 北卡罗来纳州的哈里斯女士无奈地发现,从染发剂到婴儿配方奶粉,家庭预算越来越紧张,连牛排都成了奢侈品。宾夕法尼亚州的米歇尔为买不到经济实惠的轮胎而发愁。在佛罗里达生活了35年的乌尔默直言,今年是财务状况最糟糕的一年。这些鲜活的故事印证了美国银行分析师的结论:关税成本的50%至70%最终由美国消费者承担。标普全球的分析更预计,美国关税政策将在2025年给全球企业带来超过1.2万亿美元损失,其中约三分之二的负担落在美国自己身上。
特朗普在9日宣布的“关税分红”计划,现在看来更像是一场政治救赎。 他声称要将关税收入转化为给大多数美国人的2000美元支票,但财政部长贝森特随即澄清该计划尚未具体讨论,且需要国会批准。税务政策专家估算,若真实施,支出将高达3000亿至5130亿美元——远超实际关税收入。这种画饼充饥的承诺,与3万亿美元损失警告一样,都是试图用宏大数字掩盖现实困境的公关手段。
这场关税博弈的结局将重新定义美国总统的权力边界。 最高法院的判决预计明年六七月出炉,可能的走向有三种:一是大幅限制总统权力,要求未来任何广泛关税必须获得国会授权;二是技术性折中,承认有限紧急权力但否定变相调整税则的能力;三是小概率维持政府立场。无论结果如何,这场源于企业仓库账本、最终上升到宪法层面的争议,已经暴露出美国政治体制中的深层张力。
特朗普的焦虑不难理解。关税政策不仅是他的核心经济议程,更是他外交谈判的基石。一旦失去这个杠杆,他在国内外的战略布局将面临全面调整。但问题的本质在于,建立在威胁和空头承诺之上的经济繁荣,终究是沙滩上的城堡。 最高法院的判决或许会暂时决定关税政策的去留,但美国经济面临的真实挑战——供应链紧张、通胀压力、消费者信心不足——需要的是更务实、更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看着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急切地警告“反对关税的人是傻瓜”,不禁让人想起Axios网站的点评:他多次提出向民众“发钱”,但“从未付诸实践”。从2000美元分红到3万亿美元损失,这些数字游戏或许能暂时吸引眼球,但无法解决实实在在的经济问题。 当最高法院的大法官们闭门磋商时,他们权衡的不仅是法律条文,更是一个基本命题:一个国家的繁荣,究竟应该建立在扎实的经济基础之上,还是建立在虚幻的数字承诺之上?这个问题的答案,将决定美国经济的未来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