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这张牌,特朗普快捏不住了。就在最高法院大法官们对总统征收关税的合法性连番质疑后不到24小时,特朗普在社交平台上紧急加码,把关税政策一旦被推翻的“损失”从2万亿美元猛提到3万亿美元。这种数字游戏背后,分明透着一股输不起的焦虑。
事情得从11月5日最高法院那场关键听证会说开。九位大法官——包括特朗普当年亲自提名的保守派——几乎全员摆出质疑姿态,反复追问政府律师一个问题:上世纪70年代通过的《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真能当成总统对全球商品长期征税的“万能许可证”吗?首席大法官罗伯茨直接管关税叫“税”,暗示这类涉及全民钱包的决策本该属于国会职权。这场面让白宫坐不住了,毕竟从教育玩具商到葡萄酒进口商,越来越多企业通过诉讼把总统的贸易权力边界逼到了宪法层面。

特朗普团队显然读懂了法庭上的危险信号。 就在听证会后第四天,他突然抛出“关税分红”计划,声称要用关税收入给大多数美国人发2000美元支票。但财政部长贝森特马上在电视上拆台,说这事还没跟总统细谈,何况需要国会立法。更讽刺的是,美国海关实际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关税总收入约1950亿美元,连特朗普所谓“损失”的零头都够不上。这种差距暴露出一个关键问题:那凭空多出来的万亿数字,到底是从哪个账本里变出来的?
答案藏在特朗普的“空头支票经济学”里。 按照他的逻辑,关税不仅是钱袋子,更是撬动国际谈判的杠杆。过去几个月,美国靠关税威胁从欧盟、日本等盟友手里换来了巨额投资承诺。一旦最高法院判定关税违法,这些看似敲定好的投资可能打水漂——在特朗普的算法里,这就成了国家的“潜在损失”。但这种把未来可能性的投资直接折算成当下确定损失的做法,连美国自己的财政部都不敢认账。
实际调查数据更能说明问题。《卫报》走访多个州发现,从宾夕法尼亚买不到实惠轮胎的居民,到佛罗里达抱怨“财务最糟一年”的市民,普通消费者承担了50%至70%的关税成本。标普全球的分析更指出,关税政策到2025年将给全球企业造成1.2万亿美元损失,其中三分之二会通过涨价转嫁给美国消费者。这形成荒诞的循环:政府一边用“分红”许诺安抚民众,另一边又通过关税推高生活开支,相当于从左口袋掏钱放回右口袋,还顺手抽走几张钞票。

最高法院的判决走向现在成了最大悬念。法律界普遍推测可能出现三种结果:最严厉的是直接斩断总统依据紧急权力法征税的授权,要求白宫今后必须找国会开绿灯;折中方案是允许有限度的紧急关税,但否定目前这种覆盖万种商品的常态征税;极小概率会完全支持政府立场。从大法官提问倾向看,前两种可能性正持续增大。巴雷特法官紧盯法律条文,质疑“监管进口”如何推导出“加税权力”;戈萨奇法官则警告三权分立底线不能被突破。这些细节显示,司法系统对行政权力扩张的警惕已超越党派立场。
特朗普的紧急加码更像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心理战。 用天文数字制造恐慌,既想吓住民众形成舆论压力,又试图给大法官们传递“判决后果不堪设想”的信号。但看在法律专家眼里,这种策略反而暴露了底气不足。前代理诉讼总长尼尔·卡特亚尔在法庭上就指出,如果总统真想调整税则,宪法明明提供了向国会申请授权的路径,而非滥用紧急权力绕开立法机构。更别提特朗普团队在法庭陈述时曾明确表态“关税非为创收”,如今又突然改口称关税能填平国债,这种自相矛盾让法律论证的漏洞越发明显。
这场官司早已超越简单的政策争议,变成美国宪政体系的三权博弈。特朗普看似在争关税权,实际是在测试总统权力的边界究竟能拓多宽。而最高法院的最终判决,可能会成为继水门事件、医保法案争议后,又一起重新定义白宫权限的标志性案件。值得玩味的是,向来支持行政权扩大的保守派法官这次集体展现审慎态度,说明即便在意识形态阵营内部,对关税这种变相征税的授权也存在严重分歧。
眼下特朗普最棘手的,是既要维持“强势领导人”形象,又得面对可能到来的司法挫败。他最近频繁强调美国经济“强劲”,但民主党在新泽西、弗吉尼亚州长选举中的压倒性胜利,以及民调显示近六成选民要政府为通胀担责,都让这种叙事显得苍白。或许正如Axios网站所言,特朗普团队放风“分红”计划却从未落实,本质是试图用政策噱头转移对实质问题的追问。

当关税从经济工具异化为政治筹码时,它的真实代价终会反噬。 最高法院的判决书或许还要等上大半年,但特朗普这招“数字恐吓”已经让更多人看清:一个需要靠虚构万亿损失来保卫的政策,本身就可能建立在流沙之上。接下来值得关注的,是那些曾因关税受益的国内产业会否倒戈——毕竟若判决导致关税退潮,他们首当其冲要面对国际竞争的反扑。这场官司走到现在,早不再是总统与企业的对抗,而是变成了美国整个贸易体系的自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