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环球网报道,韩国总统李在明婉拒中方九三阅兵邀请,同期敲定8月下旬连访美日行程,国际舆论一片哗然。
一、拒邀连访:外交天平的倾斜轨迹
(一)经贸依赖与外交冷淡的反差
中国连续19年稳居韩国最大贸易伙伴地位。2024年韩国对华出口额达1330亿美元,占其总出口额的19.5%。半导体、汽车等核心产业,六成原材料需从中国进口。面对中方高规格阅兵邀请,韩方拖延13天才正式回复“不出席”。特朗普政府一通电话,韩国就抛出3500亿美元合作承诺,这笔钱相当于两年半的对华贸易收入。
(二)外交优先级的直观呈现
李在明上台后,首通国际电话打给美国,接着是日本,中国排在后面。此次先拒中方邀请,再定美日行程,外交倾向已无需多言。
二、美日之行:三重议程的对华指向
(一)军事同盟的“扩容”信号
访美期间,美韩将磋商《美韩共同防御条约》,美方可能要求把“台湾紧急情况”纳入适用范围。这与李在明竞选时“不介入台湾问题”的表态明显相悖。访问日本期间,推动韩美日三边军事合作是核心议题,强化亚太安全同盟的意图清晰可见。
(二)产业链围堵的“协同动作”
美国正拉拢韩国加入“芯片四方联盟”,目标直指限制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韩国作为全球芯片制造重要力量,此次访美可能在技术出口、产能分配上进一步向美方妥协,牺牲中国市场利益。造船业领域,中美是韩国主要竞争对手,美韩合作将联手压制中国造船业国际竞争力,巩固韩国在高端船舶市场的份额。
(三)地缘站队的“实际行动”
放弃“战略模糊”,通过连访美日向美国递上“投名状”。在中美博弈格局中,韩国的立场已通过实际行动明确。
三、困局显现:双重依赖下的艰难转身
(一)安全与经济的拉扯
韩国经济靠中国,安全靠美国的“双重依赖”结构,在中美博弈加剧背景下,平衡空间越来越小。朝鲜核威胁持续升级,韩国不得不依赖美国军事保护,2025年“乙支自由护盾”演习已提上日程,军事合作进一步向美靠拢。美国通过关税施压、技术封锁等手段,迫使韩国调整产业政策,最终只能在安全需求与经济利益间选择前者。
(二)对朝政策的碰壁现实
李在明上任后关闭朝韩边境高音喇叭,释放缓和信号,却遭朝鲜强硬回应。金与正明确表示朝韩已是“敌对关系”,拒绝任何谈判,让韩国的缓和设想彻底落空。对朝外交受挫,让韩国更依赖美国支持,加速向美靠拢。
(三)小国策略的路径差异
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主动宣布访华并出席九三阅兵,还可能与普京会面,利用非北约成员身份在大国间保持外交弹性。新加坡凭借地理优势和外交智慧,在中美之间巧妙平衡,成为“倡议的积极参与者”。韩国因地缘约束和军事依赖,难以复制这些国家的成功经验,只能在美中之间艰难选边。
四、转向背后:野心与风险的交织
(一)中韩互信的受损现状
韩国放任右翼团体在中驻韩使馆前示威,邀请台当局官员赴韩参会,已伤害中韩互信。拒绝阅兵邀请加连访美日,让中韩关系更趋紧张,经贸、地区安全等领域合作将面临更多阻碍。
(二)经济代价的逐步显现
美国对韩国加征关税、要求增加驻韩美军费用,已让韩国经济承压。2024年第三季度出口预计下降3%,若继续跟随美国产业政策、放弃中国市场,韩国半导体、汽车等支柱产业将面临更大市场风险。
(三)地区稳定的潜在隐患
选边站的外交政策,可能让韩国在半岛问题上失去调解中立性,加剧朝韩对立。强化美韩日军事同盟,可能刺激朝鲜采取更激进行动,引发地区军事对峙升级,破坏东北亚和平稳定。
李在明拒绝阅兵邀请、连访美日的外交动作,看似“野心暴露”,实则是韩国在中美博弈、安全与经济双重压力下的无奈选择。这种选边站队的做法,让韩国面临经济代价和外交风险,甚至可能沦为大国博弈的棋子。在复杂国际形势中,韩国能否在美中之间找到真正平衡,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还需要时间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