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央视新闻报道,当地时间10月30日,美国参议院上演了戏剧性一幕,以51票赞同、47票反对的结果通过决议,直接叫停特朗普在全球范围内推行的全面关税政策。而就在几天前,这位总统还在韩国釜山与中国进行会晤,刚达成暂停301调查、取消“芬太尼关税”等共识,转头就被自家国会来了记“背刺”,难怪他会谈完就火急火燎回国——美国国内早已乱成了一锅粥。
这场投票的微妙之处在于,参议院中共和党本是多数派,却有4名共和党议员选择“倒戈”,这在当前美国政坛高度极化、甚至出现特朗普盟友遇刺事件的背景下,简直是公开的分裂信号。更值得玩味的是,参议院早几天就已经动手,先后通过两项决议,瞄准了特朗普对加拿大、巴西加征关税的政策,如今更是直接剑指全局关税,明摆着是要削弱总统的行政权力。要知道,特朗普上台后推行的不少关税政策,都是绕过国会的个人决定,这种“独断专行”终于引发了立法分支的强势反击,三权分立的制衡机制在争吵中勉强运转起来。

编辑
关税政策的反噬早已显现,加拿大工会全国主席拉娜·佩恩直接痛批美方加征10%关税的威胁是“企图削弱加拿大经济,攫取加拿大资源”,呼吁本国果断反击;201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罗默更是直言不讳,特朗普用关税施压巴西、干涉前总统博索纳罗相关案件审理的做法,根本就是在侵犯巴西主权。国际社会的不满还只是表象,美国国内的经济代价已经让民众和企业不堪重负。高盛集团的报告给出了扎心数据:到今年年底,美国消费者将承担55%的关税成本,企业要扛下22%,这直接导致核心个人消费支出上涨0.44%,12月通胀率可能飙升至3%。特朗普嘴硬说贸易伙伴在承担关税成本,可事实是美国进口商得向海关掏钱,企业把成本转嫁到商品价格上,最后埋单的还是美国老百姓。面对这份实打实的经济账,连高盛都忍不住预警,再加上人工智能领域投资过热,美国经济近期面临衰退风险,可特朗普却在社交媒体上怒斥高盛经济学家“应该换人”,这种自欺欺人的态度实在令人咋舌。
国内的乱局远比关税争议更棘手。美国政府关门已经持续近一个月,纽约州、华盛顿州、马里兰州等多地接连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公务员和军人的工资发不出来,依赖“补充营养援助计划”的4000多万美国人,从11月开始就要面临饥肠辘辘甚至无家可归的困境。联邦雇员排队领取免费食品的画面,与美国超级大国的身份形成刺眼对比,这场由两党斗争引发的危机,已经把普通民众推向了绝境。而中期选举临近,两党之间的博弈只会更加激烈,参议院的决议不过是这场权力斗争的一个缩影。特朗普本想靠关税战塑造“硬刚全世界”的形象,为自己争取选票,可如今政策被否、党内分裂、民生凋敝,他的政治表演已经难以为继。

编辑
特朗普的执政困境,本质上是美国体制失能的集中体现。他上台大半年,搞出“吞并加拿大”“控制格陵兰岛”这类噱头,却没办成一件实事,唯一的“成就”就是靠制造话题扩大支持者基本盘。为了选票,他可以无视法律拆掉白宫东翼建豪华宴会厅,美其名曰“私人捐款”实则公开受贿;为了政治利益,他可以让美国企业和消费者承受关税成本,把经济民生抛诸脑后。这种只懂“政治表演”的政客上台,恰恰说明西方所谓的“德谟克拉西体制”,已经沦为选票的附庸。里根当年虽是演员出身,却有着丰富的政治履历和理性判断,而美国那时的综合实力也经得起试错,可现在的特朗普,只会靠煽动情绪、制造对立维系支持率,这样的执政风格只会把美国拖入更深的泥潭。
参议院的决议虽然还需众议院表决,且要三分之二多数才能推翻总统否决,落地难度不小,但它传递的信号已经足够强烈:特朗普的单边主义路线在国内遭遇重创,共和党内部的分歧已经摆上台面。他在中美会晤中罕见展现“友好姿态”,本质上是因为对华强硬政策行不通,国内危机又迫在眉睫,不得不暂时“休战”。可美方的善意注定难以持久,特朗普仍将中国视为潜在对手,一旦国内矛盾稍有缓和,很难说不会再出幺蛾子。

编辑
如今的美国,就像一艘在风暴中失控的巨轮,政治分裂、经济承压、民生困苦,而特朗普的“政治表演”还在继续。这场参议院的投票,是对他的当头一棒,也是美国体制发出的预警。如果不能正视内部危机,继续在单边主义和政治内耗的道路上走下去,等待美国的,恐怕只会是更大的灾难。而对于中国来说,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理性务实,在复杂的国际博弈中稳步前行,才是应对一切变数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