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感到不满。随着巴基斯坦得到歼-35战机的消息在外界传播得愈加广泛,印度选择直接绕过伊斯兰堡,将目光瞄准了中国。据《印度国防研究》10月27日报道,印度在金砖峰会期间,试图与中国沟通,要求中方推迟向巴基斯坦交付歼-35战机。

印度的媒体更是进一步炒作,称中国已经同意推迟交付,延迟三到四年。这个说法既没有得到中方的证实,也没有巴方的确认,只是印度媒体自己在兴奋地猜测,甚至还给报道起了带有挑衅意味的标题:“铁甲同盟出现裂痕?”然而,这个消息的来源并不来自南亚地区,而是来自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日本防务分析师”。据称,这位分析师是“东亚军情圈的可靠消息来源”,但始终没有露脸。这种“熟人爆料”的方式,在印度媒体中时常出现,既能制造舆论,又能迎合国内民众的情绪需求。

印度为何这么急迫?关键还是巴基斯坦的一系列举动。今年年中,印巴两国空军在边境发生了冲突,战机对峙局势一度升温。战后,巴基斯坦没有选择停手,而是加速了军购进程,歼-35成为巴基斯坦空军的首选目标。

中国提供的方案并不仅限于歼-35战机,还包括KJ-500空中预警机和HQ-19防空导弹,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升级版空防体系”。一旦这些消息传播开来,南亚地区的战略格局仿佛在一夜之间发生了变化。 虽然巴基斯坦国防部并未公开确认采购协议的具体内容,但巴基斯坦总理办公室早在6月就宣布了将采购40架歼-35战机的计划。虽然这份声明简短,却是迄今为止最明确的官方信号。

然而,面对越来越高涨的舆论压力,巴基斯坦国防部长阿西夫在几天后出来为此降温,公开否认已有签约,表示目前仍在评估阶段,具体协议尚未敲定。媒体兴奋,政府则采取谨慎的态度。这种“表面否认、实际推进”的外交操作,巴基斯坦早已不止一次使用。

印度自然不甘心,歼-35是中国最新一代的五代战机,具备隐身能力、数据融合、舰陆两用等多项优势,直接与美制F-35战机竞争。如果巴基斯坦空军引进歼-35战机,这不仅是象征性的意义,更是对印度的实质性压力。

更令印度感到焦虑的是,一旦歼-35顺利交付,这将成为中国首次向海外出口五代机,意味着中巴之间的军事合作将更上一层楼。对于仍处于研发阶段的印度AMCA战机项目来说,这无疑是一记沉重的打击。 目前,印度空军的主力战机仍以苏-30MKI和米格-29为主,而自研的AMCA战机最快要到2035年才能进入初步服役阶段,按以往的速度来看,2045年才可能正式列装也并不算慢。如果歼-35在2027年前后就开始服役巴基斯坦空军,那么印度与巴基斯坦之间的“代差”至少要维持10年以上。

因此,印度决定采取行动,不仅仅是在军备竞赛上,而是试图通过外交途径,绕过这一挑战。与中国的接触,是一次豪赌,也是对中国态度的试探。然而,中方是否真的会“默许”推迟交付,外界并没有确凿的证据。 更为尴尬的是,印度空军本身也面临着严重的困境。原本批准的42个空军中队,现已削减至31个,战斗力和调动能力大幅压缩。如果巴基斯坦同时装备歼-10CE和歼-35两款五代机,南亚空中力量的主导权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为了转移舆论焦点,印度媒体开始“换个话题”,不再集中讨论中方的态度,而是转而讨论歼-35是否存在“技术问题”或“发动机延期交付”的问题。这种说法一方面为印度争取了面子,另一方面也掩盖了印度五代机项目进展缓慢的现实。

与此同时,印度的防务媒体也指出,中国向巴基斯坦出售歼-35是“政治行为”,意味着中国在南亚的战略布局正在进一步深入。他们甚至将其解读为中国在中美博弈的压力下,转而“讨好印度”。 然而,现实情况是,中巴之间的“全天候合作”并未出现任何实质裂痕。从2024年珠海航展到2025年9月的阅兵式,歼-35逐步进入试用和列装阶段,随着中国军工产能的提升,战机的出口只是时间问题,而巴基斯坦的40架订单,可能正是这一出口的开篇。 再看印度,尽管他们曾渴望购买F-35战机,但并未如愿;自研的AMCA战机又遥遥无期,甚至连引进法国的“阵风”战机都历经波折。在这样的背景下,印度只能寄希望于“外交换时间”,但最终能换来多少,还得看北京是否会作出回应。

尽管印度媒体一再强调“争取到了喘息的机会”,但面对中巴军力的加速接轨,印度能够喘息的时间究竟有多长,恐怕比他们自己预期的还要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