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韩国釜山那场长达1小时40分钟的中美峰会余温未散,美方刚给会晤打出“12分”的满分评价,承诺降低对华关税、加强经贸合作,荷兰那边就闹出了幺蛾子。这个被美国称作“关键盟友”的欧洲国家,在10月底突然以“国家安全”为由,依据1952年《商品供应法》强制接管了中资闻泰科技全资控股的安世半导体,10月7日阿姆斯特丹上诉法院更是直接暂停了公司CEO张学政的职务,换上了外籍人士接管。

这场“趁火打劫”式的操作来得蹊跷,背后显然有美国技术管制的影子。荷兰动手前一周,正是美国9月29日公布“出口管制50%穿透性规则”的时间点,该规则把中资控股超50%的境外企业都纳入管制范围,安世半导体恰好撞在了枪口上。可荷兰没想到,自己刚摆出强硬姿态,美国那边就先松了口。中美磋商后明确消息传来,美方决定暂停这一穿透性规则一年,等于直接抽掉了荷兰行动的法理基础,香港大学学者塞巴斯蒂安·康丁看得透彻,荷兰接管安世的“必要性”从根上就不存在了。
更戏剧的是荷兰政府的如意算盘彻底落空。安世半导体70%的产能集中在中国大陆,东莞工厂更是承担了全球一半的产量,被接管后中国区直接宣布独立于荷兰总部运营,工厂减产随即引发连锁反应。大众、宝马这些欧洲汽车巨头首先慌了神,安世的芯片是其供应链关键环节,德国大众狼堡工厂不得不减产30%,宝马慕尼黑工厂的交付周期从4周拉长到12周。荷兰经济部每天接到的抗议信堆成了山,有数据显示这场风波让荷兰每天损失约230万欧元,还得面临欧洲车企的巨额违约金索赔。闻泰科技的表态更直接,直言公司作为合法控股股东从未有过“技术转让或窃取”行为,荷兰停掉张学政职务不过是“虚假胜利”,要求立即恢复公司控制权。
荷兰没等到美国的支援,先等来的是中国精准的反制重拳。12月1日起实施的稀土出口管控措施堪称“一剑封喉”,规则明确含中国来源稀土成分≥0.1%的光刻机类货物,必须申请出口许可并报备终端客户;14纳米级芯片生产设备及相关材料更是要“逐案审批”。这招直接打在了荷兰的七寸上,全球都清楚中国在高纯度镝、铽等关键稀土品种上的供应量占比超过95%,而这些正是荷兰光刻机巨头阿斯麦的命门。

阿斯麦最新一代High-NA EUV设备的磁悬浮工作台,必须用镝和铽才能保证微米级精度,镜头里的镧玻璃更是消除光学畸变的关键部件。这家公司CFO在财报会上嘴硬说“库存充足”,但内部消息显示其稀土库存只够维持8周生产,规划中的马来西亚稀土加工工厂要2027年才投产,这两年多的空窗期根本找不到替代来源。更有意思的是阿斯麦的态度分裂,一边不敢碰美国划定的EUV红线,一边把库存里的NXT:1980Di、2000i等DUV机型集中清给中国客户,2023年下半年到2024年初短短两个季度就送了27台过来,数量比前两年总和还多。
荷兰政府的处境现在堪称尴尬。想跟着美国对华施压,却发现自己先成了“弃子”,美国暂停穿透性规则后,连荷兰官方都没法再为接管安世的行为自圆其说。阿斯麦作为荷兰经济支柱,受稀土管制影响岌岌可危,其上游供应商德国蔡司更是直接“反水”,CEO公开表示会继续供货,理由很实在——公司近四成订单都和中国市场相关,断供自己的生产线都得停摆。荷兰政府搞的“数据豁免”机制更是欲盖弥彰,让阿斯麦不用公开部分DUV设备出口数据,导致官方统计的对华出口才2.53亿欧元,可阿斯麦自己财报显示对华营收接近89亿欧元,全球第一的市场地位藏都藏不住。
现在所有人都在问,美国会出手救荷兰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美国自身都面临稀土供应“卡脖子”问题,在中美磋商中已经用暂停管制换来了中方稀土政策的适度放宽,根本不可能为了荷兰破坏这种平衡。更关键的是,美国商界、农业界早就受够了对华脱钩的代价,强烈的游说压力让政府不得不务实,怎么可能为一个欧洲盟友再把贸易战的火苗点燃?看看加拿大的例子就更清楚了,之前受美国指令逮捕中企高管吃尽苦头,现在总理卡尼主动找中方会晤改善关系,荷兰这步棋显然走得比加拿大还昏。

国际舆论的评价很耐人寻味。英国《卫报》说中美协议是“暂时休战”,但荷兰这波操作连“休战”的底线都碰了。马来西亚亚太“一带一路”共策会的翁诗杰说得直接,中美会晤刚给全球经贸注入“稳定剂”,荷兰就来添乱,纯属自寻烦恼。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斯蒂芬妮·卡姆的点评更犀利,大国竞争里的务实主义才是生存之道,荷兰显然搞错了自己的定位。
安世半导体的风波还没结束,中国企业已经开始加速供应链本土化,安世中国正和国内晶圆厂深化合作,把主动权握回自己手里。荷兰政府如果还不清醒,接下来可能要面对更棘手的局面:阿斯麦的营收下滑、汽车产业的持续抗议、稀土断供的现实压力,这些账加起来可不是每天230万欧元能弥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