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20日,随着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的一纸投票,一场牵动全球光伏产业链的贸易风暴正式落地——自今年6月份起,美国要对来自“柬埔寨、马来西亚、泰国、越南”制造的太阳能电池板征收最高“3521%的惩罚性关税”。
消息在今年3月份就被透露出来了,5月份得到了确认——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投票通过。尽管这四个国家的商务部门努力运筹,但依然不能阻挡美国政府的步伐。媒体称,这一决定在损害美国自身的同时,也重创了东南亚光伏制造基地的发展潜能。
特朗普希望利用关税扶持本国企业
美国商务部的调查小组对外宣传:东盟四国的太阳能电池板制造商多次接受政府的“不公平补贴和其他激励措施”,并以低于生产成本的价格向美国倾销。为了惩罚这种行为,他们制定了“精准打击”制裁方案。
美国商务部认为柬埔寨的违规行为最猛烈,要给出最严厉的报复与打击——部分制造商面临全球贸易史上罕见的3521%天价关税。
对来自越南制造的太阳能电池板平均征收396%的关税。其中,晶科能源(JinkoSolar)越南工厂产品税率为245%,晶澳太阳能(JA Solar)产品关税在120%左右。
泰国制造的太阳能电池板整体税率为375%,马来西亚的平均税率为34%,是四国中最低的。美媒称,该项政策将有效保护美国太阳能电池板制造业的利益,还有望给美国新能源供应链带来数十亿美元的新投资。
据彭博新能源财经统计,2024年美国从上述四国进口的太阳能电池板总值达129亿美元,占该品类进口总量的近80%。特朗普认为这个比例太高了,与其把钱给东盟四国,不如扶持本国企业——他总是想让制造业回归美国。
分析机构警告:高额关税将引发三重冲击波
对于First Solar、韩华Q Cells等美国本土光伏发电设备制造企业而言,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的投票结果无疑是一场迟来的胜利——裁决公布当日,First Solar的股价应声上涨近5%。
申诉方代理律师蒂姆·布莱特比尔(Tim Brightbill)在声明中强硬表态:中国企业通过第三国工厂向美国倾销受补贴产品,严重扭曲了市场竞争。还说这种“不公平贸易”削弱了美国的工业战略,必须被终止!
然而,这场看似“胜利”的背后却暗藏危机,分析机构警告:高额关税将引发三重冲击波。首先是成本飙升,美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商的设备采购金额大概率要翻倍,多个在建光伏项目面临预算危机。
其次是低碳排放目标受挫,光伏发电企业的采购成本陡增的话,这对利润率本就维持在8%至15%的美国新能源开发商而言无异于致命打击。数年来,美国新增的装机容量中“”太阳能光伏设备占比在40%左右。
若行业增速腰斩,美国政府之前设定的2035年清洁电力目标恐成泡影。南生注意到,华尔街已开始调降太阳能项目信用评级,超过200个在建项目面临重新评估,绿色债券发行规模同比暴跌45%……
第三是本土化悖论,高额关税严重违背“比较优势理论”。尽管《通胀削减法案》为在美国境内建厂提供补贴,但劳动力成本、产业链配套等现实问题仍将制约产能落地——而规模有限,又不利于企业创新的投入。
讽刺的是,美国试图通过关税筑起的市场高墙,反而成为困住自己的迷宫。当中国光伏企业每年投入超过200亿元人民币研发TOPCon、HJT、钙钛矿叠层技术时,美国企业却被迫将60%的现金流用于支付关税和法律纠纷。
这种技术代际差距一旦形成,至少需要十年才能追赶。而成本、气候危机的倒计时,不会等待任何国家的技术补课——用19世纪的贸易武器对抗21世纪的技术革命,最终摧毁的不是竞争对手,而是自己面向未来的创新基因。
这场关税风暴折射出更深层的中美产业博弈
美国对东盟四国发起的太阳能关税风暴,表面是针对光伏产品倾销与补贴的贸易争端,实则折射出全球新能源产业格局重构中的深层博弈。这场博弈涉及供应链主导权、技术路线选择、地缘政治竞争等多重维度。
美国对中国光伏产业的遏制始于2012年“双反”调查,迫使中国企业将产能转移至东南亚,形成“中国技术+东南亚制造”的迂回出口模式。如今,美国的新规或将迫使行业再次洗牌——这场关税风暴折射出更深层的产业博弈。
当下,美国新能源企业正面临艰难抉择——是咬牙承受高价本土组件维持项目推进,还是转向其他新兴市场采购。若是后者,必然还是在间接购买中国制造。若是前者,美国在清洁能源竞赛中付出的代价,或许比关税数字更加触目惊心。本文由南生撰写,欢迎转载、转发、评论、留言、分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