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会晤韩国总统李在明的时候,突然话锋一转,把矛头直接对准了中国,突然甩出来一句“中方必须向美国供应稀土磁铁,否则美国将加征200%的关税”。
这番话刚落地,华盛顿那边还没反应过来,路透社、华尔街日报这些老牌媒体就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舆论攻势:中方代表团即将亲赴华盛顿,和美方高级官员“面对面”谈判。这种一前一后的配合,让人感觉双方好像提前排练过一样。
美国媒体一通放风,看似在给特朗普“强硬”站台,实则把美国产业界的软肋暴露得一清二楚。稀土磁铁绝不是普通原材料,这玩意儿在高端制造里是“命脉”,无论是F-35战机还是新能源汽车,哪怕是最前沿的激光武器、雷达和导弹制导,离开稀土磁铁全都得趴窝。美国嘴上喊得凶,背地里慌得很——200%关税说出来容易,真要落地,先崩溃的未必是中国出口商,而是美企的供应链和研发进度。
从产业链结构看,全球能批量稳定生产高性能稀土磁铁的,只有中国。美方这几年也不是没想过“去中国化”,可无论是澳大利亚、加拿大还是美国本土的稀土项目,最大难题都在于提纯、分离、加工——中国做到了全球垄断。
你说你有矿,可没加工能力,矿石都是废石头。就算美方真的砸钱自建供应链,技术、环保、成本三座大山摆在那儿,五年十年都不见得能追得上。特朗普这波“加征200%关税”,其实是把美方的短板摊给全世界看。
中方的回应就显得从容得多。郭嘉昆一句“立场早已说清楚”,没有激烈情绪,没有剑拔弩张,更没有被美方牵着鼻子走。你要谈,我奉陪;你要闹,我不怕;要升级,我也不慌。这种冷静和自信,恰恰体现了中国在全球产业链里的底气。
反观美方,靠媒体造势、放出口风,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想把中方“逼”到谈判桌的被动位,结果反倒显得自己更虚。中美谈判,从来不是靠一张嘴能搞定的,更不是靠谁嗓门大、谁先放狠话就能占上风。
媒体这波操作,也把美国国内的焦虑情绪提前暴露了。华尔街怕断链,硅谷怕技术受限,农场主怕大豆卖不出去,最后这一锅粥还得特朗普自己收拾。中国这边有序控场,用实际行动和专业口径稳住阵脚,不给美方任何情绪炒作的空间。这种“以静制动”,比任何激烈反击都更有杀伤力。贸易战打到现在,谁是真正的底气方,已经不言自明。
为什么偏偏是稀土磁铁?这东西普通人可能觉得离生活很远,但在高端装备、军用雷达、导弹制导系统、电动汽车电机、风力发电机、航空航天等领域,几乎每一环都离不开稀土磁体。美国国内稀土资源其实不算少,问题是从矿石到成品磁铁,整个冶炼、提纯、加工、制造链条全靠中国,短期内根本无力自给。
美国自己的稀土项目,比如加州芒廷帕斯矿,产能有限、成本高昂、环保压力巨大,难以和中国形成规模竞争。即使美方投入巨资复活本土产业链,至少三五年内都不可能摆脱对中国高性能稀土磁铁的依赖。特朗普这番威胁,表面是“强硬”,实则是心虚。
美方当然不会甘心被动。消息刚曝出来不久,美媒就开始高调预热:中方代表团即将赴美,与美国贸易代表、财政部高级官员会谈。消息源头指向彭博社、路透社、华尔街日报,一套标准的“媒体轰炸”手法。
按照美方的说法,这次会谈议题锁定三件大事:大豆采购、技术出口限制、芬太尼相关关税。说是“贸易谈判”,实际上每一项议题都牵动着两国核心利益,也都是中美长期博弈的焦点。
先说大豆。美国大豆出口商这两年日子不好过。中国市场曾是美国大豆的最大买家,但这两年风向变了。巴西大豆凭地理近、价格低、供应稳,硬生生把美国大豆的份额挤下去了。特朗普不久前还隔空喊话中国,“大单快来”,甚至许诺“快速服务”,但效果寥寥。中国企业今年前八个月几乎没下过美国大豆订单。
美国大豆协会急得团团转,不断向政府和国会施压,担心这场“贸易战”再拖下去,美国农业要遭受长期重创。说白了,美国大豆供应链想把中国市场抢回来,靠嘴炮和施压没用,得有真诚合作的态度和足够的价格优势。中国这边很清楚,市场选择多元化,有更优质的供应渠道,没必要被美国牵着鼻子走。
再看技术出口限制。美国对中国高科技行业实施出口限制已经不是一天两天。芯片、人工智能、高端制造业、材料技术、航空发动机,几乎每一项前沿领域都被美方“国家安全”理由挡在门外。表面说是安全,实则是遏制中国崛起。
中国在这次谈判中,极有可能把放宽技术出口限制列为重点议题,要求美国撤销不合理限制。美方会不会松口?从历次谈判经验看,态度大概率依然强硬,把技术限制当成谈判筹码,试图换取中国在农产品进口、市场开放等领域让步。可这种思路早就被中国识破,想用技术卡脖子来换市场,没那么容易。
第三个议题,芬太尼相关产品的关税。20%的关税,按理说不算高,但涉及的产品类别和贸易额对中国企业影响不小。芬太尼问题本身是中美博弈的敏感点,美国长期把“毒品泛滥”责任甩锅中国,还把对芬太尼及相关化学品加征关税当成施压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