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当选总统后不久,便开始着手进行大规模的贸易政策改革,锁定了全球主要贸易伙伴,尤其是那些与中国地理位置接近的国家。2025年1月20日,特朗普完成了第二次总统就职,随即签署了一项行政命令,宣布对全球主要贸易国实施所谓的“对等关税”。标准税率设定为10%,但是根据各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税率会进一步上调。日本被定为25%,印尼为32%,菲律宾则为20%。
这些国家的出口严重依赖美国市场,关税一增加,制造业和农业就将遭遇重创。特朗普设定了8月1日作为谈判的最后期限,要求各国迅速做出回应,否则将实施这些高额关税。特朗普这一招式其实是他的一贯做法:先以威胁大幅提升关税来施压,然后在实际谈判中稍微降一点税率,以此换取对方作出更大的让步。最终,许多受影响的国家,包括日本、印尼和菲律宾等与中国接壤的国家,在压力面前不得不签署协议。虽然看似税率有所下降,但实际上这些国家的经济利益却被大幅削弱。
日本的情况尤为典型。刚开始,首相石破茂的政府曾试图在贸易上与美国抗衡。作为美国的铁杆盟友,日本的汽车和零部件对美出口占了很大一部分,2024年日本向美国出口了1480亿美元的商品,其中520亿是汽车。特朗普提出25%的高关税时,日本的汽车产业受到了巨大的压力,因为之前日本车的进口关税仅为2.5%。随着关税上升到25%,像丰田和本田这样的巨头面临巨大的亏损风险。
谈判从5月持续到了7月。在此期间,石破茂的支持率急剧下降,7月22日终于达成协议,美国将关税从25%降低至15%,涵盖了包括汽车在内的一系列产品。作为交换条件,日本同意开放更多市场,进口美国的卡车、大米以及其他农产品,还承诺对美国投资5500亿美元,尽管投资的具体用途并未明确说明,估计主要将用于美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或制造业。此外,日本还同意放宽一些汽车安全标准,以便美国汽车更容易进入日本市场。
尽管协议签署后,日本股市一度上涨3.5%,丰田股价上涨了13%,本田上涨了12%,但从长远来看,日本需要承担这些投资的后果,国内财政的压力也因此增加。尤其是日本的钢铝产业,仍需面对高达50%的关税,并未从中受益。
印尼的情况与日本类似。印尼总统普拉博沃上台后,曾尝试在中美之间寻找平衡,但特朗普的32%关税将印尼直接逼入了困境。印尼对美国的出口总额约为280亿美元,主要是矿产和制造业产品。如果镍矿等关键资源的供应链受到影响,印尼可能会损失上百亿美元。特朗普的团队从6月开始进行谈判,印尼最终做出了多项让步,包括暂停部分非关税壁垒,如数字服务税和预装检验要求。7月22日,双方达成协议,美国将关税从32%降至19%,而印尼则需要取消99%的关税,并提供关键矿产资源,还需下订单购买500亿美元的美国商品。
此外,印尼同意接受美国的联邦机动车安全标准,为美国汽车的出口提供便利。协议还特别加入了转运条款,若发现中国商品通过印尼转运进入美国,这些商品将被加收40%的关税。这显然是针对中国的策略,试图堵住任何可能绕过关税的路径。然而,印尼本地的矿业协会和小商贩对此反应激烈,认为这些让步可能会导致大量工作岗位流失。
菲律宾的情况则是最为戏剧化的。菲律宾总统马科斯二世原本计划利用南海问题来换取贸易优惠,因此在7月20日紧急飞往华盛顿与特朗普会谈。菲律宾对美出口总额为140亿美元,主要是电子产品和农产品。如果20%的关税一旦实施,菲律宾经济将遭遇严重损失。在谈判过程中,马科斯提出联合巡逻南海及加强军事合作,希望通过此举赢得更多优惠,但特朗普并未买账,表示安全与贸易是分开谈的,并称自己不介意菲律宾与中国的关系,也不担心中美之间的互动。
最终,协议达成,美国将关税从20%降至19%,菲律宾则需要取消对美国商品的关税,并增加购买美国的大豆、小麦和药品。菲律宾方面考虑取消对美国汽车的关税,但并没有具体时间表。特朗普也提到会继续加强军事合作,但并未将其与贸易优惠挂钩。马科斯回国后宣布这一协议是重大的胜利,但国内的国会却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渔民们也对南海权益的保护表示担忧。菲律宾的贸易逆差原本就大,这一政策无疑会进一步加剧国内企业的竞争压力。
这三国为什么最终都妥协了呢?归根结底,特朗普的策略极其强硬。4月他先发布了高关税的威胁,给各国提供了90天的谈判空间,但8月1日的最后期限一到,任何不签协议的国家都将面临更大的损失。日本、印尼、菲律宾等国的经济体量远不及美国,且出口对美国市场的依赖度极高,因此在几个月的压力下无法坚持。与此同时,国内政治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选举失利的石破茂被迫妥协,印尼新政府急于稳住经济,菲律宾则迫切需要外资。
虽然这些协议签署后税率有所下降,但它们的代价却是市场的大开和巨额的投资承诺。美国基本没有做出让步,税率仍然收取,利润几乎全部流入美国。这些国家则被迫开放了很多敏感的行业,例如日本不得不让美国的大米进入市场,印尼则取消了矿产出口的限制,菲律宾则实施零关税政策,导致美国商品涌入,国内市场受到冲击。经济学家认为,这种模式可能会破坏美国的盟友基础,且美国的信誉也会因此受到损害。
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看,这一系列措施显然是针对中国的。日本、印尼、菲律宾等国近年来在中美贸易战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很多中国商品通过这些国家转口美国,以避税。特朗普通过增加转运关税,就是为了堵住这一漏洞。此外,印尼的镍矿是电动车生产的关键原材料,中国企业在印尼的投资也较为庞大,这些资源的供应中断将对中国的电动车产业产生重大影响。
从长远来看,虽然特朗普通过这些协议在短期内获得了一些成果,但经济学家警告,尽管关税并不算特别高,但让步的成本却非常大,三国的GDP增速可能因此放缓。美国方面,虽然特朗普宣称这些协议将创造大量就业,但事实上,随着进口成本的上升,消费者最终将为此买单。美国与这些盟友的关系也可能因此紧张,特别是日本,可能会出现反美情绪的升温。
这场贸易博弈背后暴露的是全球贸易格局的不平等性。特朗普的强硬手段虽然短期内可能赢得一些利益,但从长期来看,美国的信誉可能会受到严重损害,全球贸易体系也可能因此变得更加碎片化。至于这些国家,虽然在协议上有所让步,但它们的经济根基却因此受到了严重削弱。